梁成:1986年来察隅,我来对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03-16 07: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梁成的故事是察隅农场60年发展史的鲜活注脚

明年,察隅农场二队队长梁成就要退休了。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这片曾经人迹罕至的边疆热土上,梁成用半生时光书写了一段与土地、与时代共振的传奇。

作为察隅农场二队队长,这位1960年出生的四川泸州汉子,见证了察隅农场从军垦荒原到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沧桑巨变。回想起这39年来在察隅农场的工作和生活,梁成笑着说:“当年,选择来察隅农场,我来对了!”

梁成在农场中工作。

初到察隅:艰难岁月的挑战

1986年,26岁的梁成为了“找出路”,踏上了前往察隅农场的艰险旅程,投奔在此扎根的亲戚。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那时,从四川到察隅农场所在的下察隅,最快需一周,慢则半个月,沿途雪山阻隔、荒无人烟。

初到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木板房、四处透风的工棚以及漫山遍野待垦的荒地。“当时,我们住在简陋的木板房里,四面透风,下雨时要用盆子接雨。”梁成回忆说,“也想过放弃,但既然来了就再坚持一下。”而这一坚持,就是半辈子。

梁成所在的连队曾是察隅农场开荒的主力。

1987年,他在四连种下防风固沙的桐树;1988年,转至二连种植橘子、蔬菜。尽管如今橘子树因城镇扩张而消失,但桐树仍郁郁葱葱,见证着农垦人的坚守。那时候,农场实行大集体劳动,大家吃大锅饭,收入微薄,生活物资匮乏,连菜籽油都很难买到。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希望能让生活变得好一些。

农场发展:从艰难到希望

察隅农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农作物生长快、产量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成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察隅农场结了婚,从此,这里成了他的家。

1992年,农场开始改革,实行个人承包责任制,家庭农场模式逐渐兴起。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大家开始按劳分配,收入也有所提高。虽然当时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2016年起,深圳对口支援察隅农场,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到来为农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让农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梁成如今的月薪超过5000元,住房也从四面透风的木板房升级为现代化楼房。医疗条件提升了,孩子们的教育有了保障,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越来越好。

察隅之变:欣欣向荣的新生

“以前我们种的农产品只能拉出去卖,现在本地市场就能消化80%。”梁成感慨道。变化还体现在人口的增加上。如今,察隅农场所在的下察隅镇已经非常热闹,再也不是当年梁成记忆中的“不见人烟”的荒凉之景。

察隅农场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从最初的军垦开荒到如今的现代农业,农场已形成了茶叶、梅花鹿养殖、生猪三大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为农场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百姓的就业和增收。“尤其是茶园,带动效果明显。在茶园摘茶,每人每天能赚200至300元。”梁成说。通过科学种植和养殖,农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让察隅的农产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梁成虽仅有高中学历,却深知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性:“种茶叶要懂施肥打药,养鹿得会配种防疫,没有技术根本干不好。”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有技术、有担当”的年轻人,将无土栽培、智能大棚等新技术落到实处。

未来展望:希望与挑战并存

梁成的家庭是察隅农场移民群体的缩影:老一辈响应国家号召进藏,他自己扎根边疆,子女则通过高考和就业融入当地社会。如今,梁成的女儿成为林芝的公务员,儿子在重庆中建六局工作,两代人用不同方式续写着家国梦。

“明年退休后想回泸州,但真要走了又有点舍不得。”梁成坦言。农场近年修建的文化室、改善的居住条件,让他深感“共产党对咱太好了”。他珍藏的面粉袋、老农具等已成为大集体时代的珍贵记忆,而窗明几净的新居和满山茶园,则是新时代的最好注脚。

梁成的故事是察隅农场60年发展史的鲜活注脚。从军垦、农垦到国企,从大锅饭到家庭承包,从自给自足到产业富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变化,都凝聚着国家政策、援藏力量与一代代农垦人的汗水与智慧。粤藏情谊将继续滋养这片边疆热土,见证更多“老梁”们的幸福与期待。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