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深圳向“全球科技创新标杆城市”全速进发的征程中,如何以场景开放破题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的“最后一公里”?3月4日,深圳国资国企以一场覆盖百个场景、链接千企万技的“双向奔赴”,给出了答案——以城市为试验场,让创新需求与科技供给在真实场景中碰撞共生。从机场虚拟客服到智能水管家,从AI隐患巡查到科学育儿大模型,这场行动既是国企从“资源持有者”向“生态共建者”的转型突围,更是一场以场景为切口撬动全城创新生态升级的“深水区改革”。当科技企业“揭榜”国企需求、地方政府与金融资本协同护航,一座城市的创新闭环正加速形成。深圳,正在用“开门造场景”的魄力,为全球硬科技写下最鲜活的落地注脚。
用AI智能体、人形机器人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水务厂站使用人形机器人AI智能巡检,机场自动驾驶代步机器人方便旅客出行,出租车上的慧眼小程序提升出行满意度……
3月4日,“深圳国资国企百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及签约仪式”在深圳机场交通中心(GTC)成功举办,28家市属国企与40余家科技企业深度联动,共同见证20个应用场景集中签约、30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
为新技术开花结果提供试验场
当前,深圳正全力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此次发布会是市国资委落实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的重要举措,旨在打造百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通过构建“市属国企搭台、科技企业攻关、地方政府护航、金融资本赋能”产业联动生态,为新技术、新产品在深圳开花结果提供试验场。
发布会上,市国资委发布了15家市属企业的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多个领域等,全方位展现深圳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开放上的广阔版图,其中包括机场集团的“机场旅客服务机器人”、环水集团的“千家万户水管家智能体”、特区建工的“AI+智能安全隐患违章巡查预警”、深业集团的“科学育儿多场景AI大模型”等。
发布会上,乐聚机器人负责人说:“市属国资国企在场景应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让我们能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心无旁骛地耕耘。”腾讯云负责人表示,首批应用场景发布及签约仪式,必将助力深圳创新之城建设迈入快车道、开启新篇章。
与科创企业联手20 个应用场景签约
签约仪式上,20 个成熟度高的应用场景成功签约。
投控公司、能源集团、地铁集团、燃气集团、环水集团携手华为、腾讯、南方电网等行业巨头在“智慧会议合作”、“数智化助力新能源无人值守场景建设”、“基于气象大模型的功率预测系统研发”、“AI+智能管网巡查巡检”、“AI+无人化场站”、“城市水务全场景视觉AI分析”等项目签订协议。
机场集团、深业集团、巴士集团分别与普渡科技、肯綮科技、商汤科技等科技新锐紧密联袂,在“机场自动驾驶代步机器人”“智能康养”“自动驾驶公交车”等项目开展合作。
地铁集团、环水集团、深国际、巴士集团、东部公交、特区建工、深国际、深高速则与中小微科技企业优势互补,达成“轨道快速检测模块开发及状态感知技术应用”、“车站设备异常预警”、“水务厂站人形机器人AI智能巡检”、“排口溢流AI识别”、“湾区投资智慧物流园区”、“出租车慧眼小程序”、“司机人因分析与主动干预”、“智慧养护数字人”、“飞机智慧维修”“交通短时车流量预测项目”、“路网监控识别去重与优化项目”项目合作。
推动国资国企提供科研公共服务1000家次以上
一直以来,市国资委充分发挥国资国企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积极对接企业创新和发展需求,主动开发和打造应用场景,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大力构建“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平台支撑”创新综合生态服务体系,打造了“未来机场”“数字地铁”“公交数字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一批创新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本次现场签约的20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缩影。后续,市国资委将把整个国资系统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分批次打造100个支持芯片研制、具身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覆盖全部市属国企。
如果把科技产业比喻成“种子、幼苗和树木”,要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科技园区这一“土壤”和科技金融这一“阳光雨露”。截至2024年底,深圳国资国企累计建设运营70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2355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市场价70%的优质低价产业空间。同时,整合系统金融资源,打造涵盖科技保险、证券、基金、创投、担保、金融租赁、要素交易等业务的全链条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其中,高新投、担保集团两家企业累计为22.7万家次中小微企业,提供超2.5万亿元融资支持。
深圳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杨军表示,市国资委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科技型企业提供10万平方米低成本高品质产业空间;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尖端科技领域,筹设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超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创业团队,全年向全市科技企业精准推送不少于1000名高端科技人才信息;支持市属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130个,推动国资国企创新载体提供科研公共服务1000家次以上;加大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的布局建设力度,充分激发各类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深圳持续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最优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营商环境的“科技第一城”展现国资国企担当,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
(照片由市国资委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