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线上做通识教育演讲,互动环节有听众留言:读书能否破万卷?看到这个问题,我眼睛一亮。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博览群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但对于那些不以写作为职业或者在生活中较少运用写作技能的人来说,读书的意义何在?
《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 高文强 主编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组织编写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其核心元素和基本路径是跨学科经典导读。上通识课的时候,常常会有学生提问:我是学计算机的,为什么要读《庄子》?或者问,我是学中国史的,为什么要读《几何原本》?如果将提问的语境由大学校园推至广大世界,大家会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国学经典?
我不想说诸如“休闲”“怡情”之类的淡语,也不想说诸如“使命”“理想”之类的大话。我只想说:我们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之中,皆能观之析之辨之悟之。比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那是一首发牢骚的诗,起因是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将天宝六载(747年)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考生的录取机会都剥夺了。杜甫怎么办?他有他的思考,他有他的应对,他的“思深意曲,极鸣悲慨”会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无尽的启示,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的时候。
《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以“春夏秋冬”四季作为框架结构,既宣示经典的四季之美,又暗含经典原创者的春秋笔法和经典阅读者的(冬)冷(夏)暖自知。当然,如何讲出经典的“四季之美”,如何融通经典的“春秋笔法”与读者的“冷暖自知”,并非易事。好在作者们都是武汉大学既学有专攻又通识博雅的学者,相信他们春播夏种的成果会被广大读者朋友秋收冬藏。
阅读经典的方式多种多样。武汉大学的通识课,采用的是“关键词阅读法”。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人”是大学教育第一关键词。通识课程精选经典,从不同角度切入关键词“人”:何为“人”,何以成“人”,成为何“人”。12部中国经典,既融通儒、道、释,又覆盖文、史、哲,其核心问题是人的仁爱、感悟与超越。
从学术的层面论,“关键词”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方法;从经典阅读的层面论,“关键词阅读法”既适用于大学生也适用于广大读者。十多年来,我们尝试将关键词研究的学术成果应用于大学通识教育,使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三方受益。2022年,我们还尝试为高三学生开设线上通识课程,使高中生受益。我们推出这套图书,也意在使更多的读者受益于以关键词为方法的经典阅读。
“关键词”是key words的汉译,key words也是words key(词语的钥匙)。中国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关键词是打开宝库的金钥匙。以关键词为方法的经典阅读,正是用关键词去开启中国文化的意义的世界。《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所导读的12部中国经典,既有文学和史学,也有儒学和禅学,其关键词以“人”为核心,包括人的“仁性”与“悟性”、人的“良知”与“爱恨”、人的“逍遥”与“博雅”,这些关键词既构成中国人的内宇宙,也构成中国人的外宇宙,最终内外兼和,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
《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的最后一部是《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关键词是“博雅”,“博雅”的内宇宙是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兼性思维”。刘勰《文心雕龙》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式的“庭间回骤”,主张“弥纶群言”“笼圈条贯”式的“万里逸步”。由此看来,包括《文心雕龙》在内的12部中国经典,其意义绝不仅限于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而是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编辑 李斌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