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丨都市圈“圈”出高质量新区域发展图景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周元春
01-14 20: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住深省政协委员建议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2023年12月,广东省公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一年多来,以“深莞惠”大都市区等为代表的都市圈正迎来高度一体化的“新区域时代”,一幅幅新区域发展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但住深省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广东省内5个都市圈在推进建设过程中尚存在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需进一步破解的问题。如何完善相关机制推出更多举措,“圈”出高质量新区域发展图景?

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都市圈内城市如何做大“蛋糕”、又如何分好“蛋糕”,是都市圈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都市圈在跨市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产业链及供应链,特别是GDP纳统和税收分成等方面仍未建立规范性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都市圈产业的结构调整、资源互补及企业健康发展。”住深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南方民营科技研究院院长周万雄认为,要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我省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建议省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建立都市圈区域合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指导性文件,支持都市圈探索建立跨市产业协作、园区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共担以及产值、财力共享的一体化发展创新合作机制。”同时,他建议,要构建以都市圈为单元的统计体系,充分反映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广东省5个都市圈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周万雄提出,应深入研究省内5个都市圈差异化的同城化发展模式,建立相应帮扶机制,特别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方面,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支持相对较落后城市的产业发展,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和人才共享机制,同时出台都市圈内产业转移和飞地合作中GDP纳统和税收分成的比例核算标准,更好发挥城市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深莞惠联合攻关未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按照相关规划,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应达到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的目标。对照这一目标,住深省政协委员、民建深圳市委会副主委、盐田区政协副主席高海认为,还应进一步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建设的力度。

高海建议,要进一步推进构建战略性的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目前,深圳都市圈亟需从区域总体层面进行一体化机制创新,以发挥深莞惠三城各自优势,从城际职住分工转变为高水平产业分工,使制度空间与市场空间实现重合。”高海建议,在东莞、惠州的临深片区建立重点领域经济走廊、探索合建产业园区,制定合理的比例共享产业园的税收、GDP、工业产值,以实现共赢。

高海还提出,深圳都市圈应创新未来产业区域合作机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联合设立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开展攻关研究。他认为,可在氢能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加大深莞惠的合作,探索成立深莞惠区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用地走“绿色通道”助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都市圈的跨越式发展,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要的一环。但在委员们看来,目前,各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包括城际铁路和跨市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推进仍需进一步加强协调,存在轨道规划与线路经过城市的规划衔接不足、市政配套缺位等问题,导致建成运营后客流支撑不足,影响城际铁路整体效益。

为此,周万雄建议,要打造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在已授权部分城市牵头开展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基础上,建议省发改委支持建立都市圈主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际铁路、跨区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制度,支持对都市圈交通等重点项目用地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受理、审查和报批等程序,促进都市圈跨市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高海也提出,要加强深圳都市圈内三市各类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他建议,都市圈区域内高速公路通行免费,可以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实现快速交通,加快物流效率。同时,建议在现有城际铁路的基础上再规划和建设几条跨城公共交通路线,深圳地铁延长线能尽快连通东莞、延伸到惠州。

此外,委员们也就都市圈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机制的推进积极建言。高海建议,深莞惠共建更多高水平高校,允许高校之间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建议尽快落实在跨界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方案。

(深圳特区报广州14日电)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

(作者: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