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系列文章的刊发圆满结束。虽然我还没能从记忆的梳理中走出来,但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和感谢之情油然而生。一是感谢我的高中同学江传国老师,春节记忆系列文章是受他的启发和鼓励开始写作的,文中引用了去年他在“胡中情”微信群推送的一些文字和材料。
二是感谢深圳报业集团的领导、老师和编辑,他们慧眼识珠、见微知著,臻于至善,使鄙人写着好玩,在家族、亲戚、一些同学和老乡中分享的零散文章,能够成为庆贺我国春节申遗成功的一份献礼,为即将到来的蛇年新年增添些热闹氛围,为广大读者送上新年的美好祝福。
三是感谢关注、转发和点赞、点评的广大朋友。包括宣传文化战线的老领导、老同事,在深工作的荆门籍老乡朋友(特别是当年建设深圳的工程兵,后在深圳工作的钟祥、荆门籍老乡),家乡的老师、同学及亲朋好友。众多的点赞及精彩点评,唤起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引发许多共鸣,把我带入新境界,使我倍添动力,完成了系列文章的写作。
通过梳理春节记忆,特别是综合众多朋友的精彩点评,使我深深体会到春节是内涵深厚、内容丰富、大人小孩都参与、影响我们一生的最大节日,是一整套民俗实践活动的集合体。无论是“爆竹声中一岁除”,还是“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使广大乡村田野及城镇充满了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凝结着一代又一国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蕴含着我们的精神情感密码。故此春节成为我们的共同记忆、美好期盼和丰富实践,尤以儿时的春节记忆最为深刻!
近年来“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感觉过年没有儿时有意思了。粗浅分析可能有以下因素:
一是生活越来越好,物质丰富了,不缺吃不缺穿,天天都在过年,不像儿时生活清寒,盼着春节改善生活。
二是年轻人大多长年外出打工,亲戚间联系及走动少,亲密度没那么高了。
三是通讯条件大为改善,微信联系极其方便,书信、电报用不上,甚至电话也很少用,见面不像以前那么有意义了。
四是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看春晚、刷手机,人们的注意力不像当年相聚时注重乐和、有趣交流,甚至见面短暂的寒暄后,大多是各看各的手机、各发各的信息或玩自己的游戏。
五是当年大家都穷,不分彼此平等交流。现在有了贫富差距,有的攀比,有的炫耀,亲戚间有富的不愿攀穷的,穷的有看不惯富的,似乎感情淡了。
六是当年孩子多,大多数家庭两三个,有的四五个,甚至六七个,小孩参与度高,现在家庭孩子少,自然没那么热闹了。
七是老一辈的亲戚,随着老一代高龄人的去世,亲戚少了。小一辈的家庭人口少则亲戚少,而且大多长年在外打工,平时难得见,春节集聚的人少,热闹的氛围降低了。
八是前些年一些地方出于防火等安全考虑,禁放烟花鞭炮,放鞭炮的地方和人少了。
九是一些城镇甚至乡村居民家中墙上几乎不贴年画了,堂屋里的布置年年一个样,少了些新年新模样。等等。
然而,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在过去几十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城市化城镇化获得世界上罕见速度的巨大发展,人们融入了新地域、新城市和新城镇的过年形式及仪式感,或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形式和仪式感,需要一个继承创新和社会实践过程,在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中是容易而且能够逐步实现。
例如努力让春晚更好看、更有趣;增加春节假期时间(年三十、元宵节放假);更多的地方解禁烟花燃放;深圳社区春节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吸引在外游子回乡过年。我的家乡湖北荆门人民政府与广深铁路公司协调,两年两次开行深圳至荆门务工人员返乡直达专列,接在深在粤的荆门籍务工人员回乡过年,便是温馨之举。
我们还看到,对“阖家团圆”“回家过年”的追求,是国人坚韧、奋斗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个人幸福之外则延伸为家和、国兴、天下太平的理念与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人过年蕴含的精神情感密码。
继去年底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后,今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具体体现。在我们自豪、喜悦和庆贺的时候及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更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人们“过个好年”,也让“中国年”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