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淖之歌:“大雅”诗的无字书》 吴小龙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在人类所有与生俱来的禀赋中,热情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热情是实践行动的起点和基石,如果没有真正热情的存在,很难想象人类能够走多远,尤其是在充满困难和阻碍、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这恰恰印证了本书作者——诗人、诗歌出版人吴小龙在书中所说的一段话——“原以为,诗歌出版是出版社孤身奋斗,因此我最初曾想,这或许真的是一种头脑发热的事情,我们极有可能是飞蛾扑火”。这段话流露出强烈的使命感,听起来颇具悲壮感。
勇气只有在困境中才会彰显其意义和价值,而与勇气相伴随的是执着。对于多年从事诗歌出版的吴小龙来说,执着是一种坚持,一种隐忍和耐性。这一点在他对细读的诗人及其作品的选择上即有明显的表现。在《淬炼生活的匠人——读希尼<铁匠铺>》中,吴小龙写道,“铁匠铺是诗歌本身的一个隐喻,而诗人就是淬炼生活的匠人”,而出版事业与他对希尼这首诗的解读似乎也构成了隐喻关系,让他也成为“淬炼生活的匠人”,一个决定在出版社的祭坛上“耗尽自己的精力和生命的祭司”。这种从诗歌解读中传达出的隐秘信息并非孤例。
而在《怎样理解那无解的游戏——读王强的〈鳌江站〉》中,吴小龙坚定地写道,“人们仍将认真地倾力活于自己的身份,在偏见中认真做自己‘觉得’对的事”。诗中玩耍矿泉水瓶的孩子已经变成了吴小龙镜中自我的印证,或者干脆说,和希尼诗中的铁匠一样也与他构成了神秘的隐喻。“这永恒的隐喻关涉每一个人”,当然也关涉本书的作者。
勇气与执着的产物,必然是对世界的洞察。在这本《泥淖之歌》中,一系列犀利有效的判断时时闪耀在篇章之中。比如,在《诗歌,一个新物种的诞生——读休斯〈思想之狐〉》中,吴小龙的分析所揭示的是“思想之狐”的生长法则,一方面是对“普遍的枯索寂灭”的克服,一方面是诗歌作为一个新的生命物种的生成,二者构成了休斯早期极为重要的诗歌取向,对理解休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再如,在《来自世俗生活的拯救——读洛威尔〈臭鼬时刻〉》中,吴小龙反驳了世人关于洛威尔“唯我”的讨论,他的思想逻辑对于理解洛威尔,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不是来自任何超拔的理想和远视的光芒,而是来自生活,那广袤而生鲜的未被开发的原野”。这些揭示无疑是精准的。
热情、勇气、执着和洞察,是前后相继又同时发生的。它们共存于这个复杂而又微妙的世界,每一个愿意发现和创造的心灵之中。这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秩序和意义的存在,也再次确定了每个人沿自我注定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心,让我们不至因一时,甚至长久的困境而灰心丧气,萎靡不振,一如吴小龙在书中所说:“克服偶然、弥合破碎,深入、长久,希冀不灭。”
编辑 刘彦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