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8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深圳市气象局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研讨会在深召开。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以气象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代表身份,向大会提交了两份答卷:一是深圳低空气象基建的理论和现实进展,二是深圳气象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展现了深圳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在27日上午的主论坛上,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银寅教授作了题为“深圳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及实践进展”的特邀报告,全面阐述了低空时域资源的概念及其与低空经济的逻辑关系,并从产业链角度剖析了气象科技作为低空经济的四大基础设施建设之一,首要任务是做好气象基建的技术集成和工程设计,尽可能做到“经济性、安全性、适用性、灵活性、便捷性与环境友好性”的六性统一。
同时,他指出,低空气象基建方案要从“技术路线、产供链体系、要素成本、市场容量、产业政策”五个方面出发,实现商业闭环。
蔡银寅教授作特邀报告。
蔡银寅指出,低空气象基建是低空经济大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初步估算,2025—2030年,全国低空气象基建的固投强度总量约为2400亿元,运维投入每年约为128亿元。也就是说,在未来6年里,仅低空气象基建一项,每年将有500亿元的市场面向气象科技企业,这比现有全部市场的3倍还多,气象科技产业将迎来超增量需求拉动的全新阶段,这也是深圳气象科技产业先行示范的战略布局时代契机。
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联合丰翼、美团等低空运营企业,集群珠海光恒、苏州度风、南京牧镭、杭州浅海等10余家气象科技企业共同开展的低空气象基建模型实验表明,“实况为主、预报为辅、疏密有致、多源融合、统一基准”将是低空气象基建的大方向,其中蕴含的增量市场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将会成为拉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低空气象示范点。
28日下午,80多名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参观了位于南山区粤海街道后海总部区域的“深圳市气象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实验区”和海岸城美团低空气象基建示范点,现场感受了深圳低空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在南山区参观。
据悉,自今年5月份以来,在南山区政府、航天高科投资的共同支持持续下,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已经以深圳气象科技产业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题,开展了多次集中宣讲活动,并打造了“局长面对面,问计企业家”的招商品牌。
截至目前,深圳气象科技产业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完整的发展思路,首个以气象科技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链集群(低空气象产业链集群)已初具雏形,包括若干个无人机头部企业、通导监头部企业和气象科技头部企业,具备完整的低空场景综合示范建设能力,即将以深圳为基础,走向全国。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