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澄明雪霁时|人文天地·南海潮

吴又洛
2024-12-18 07:49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寒气侵逼、大雪弥漫之际,正是古人读书之时

小雪过后,大雪便接踵而来,大雪是节气也是风景。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写道:“大雪,十一月节,言积寒凛冽,雪至此而大也。”此时,寒气已深,北风凛冽,地不分南北已相继有了降雪情状。雪撒落尘寰,银装素裹出晶莹剔透的琉璃世界,雪飘舞天空,洗涤出清爽洁净的澄明玉宇。

大雪时节是读书的好时候。林语堂曾说:“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寒气侵逼、大雪弥漫之际,正是古人读书之时,宋代诗人紫金霜的“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写出了这时读书的好处。

历来注重耕读传家的古人,此时可趁着农闲教导子弟读书,许多感人的读书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节。宋代翁森在《四时读书乐·其四》中写道:“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诗句把古人生火围炉、烹茶读书的场景描写得很鲜活。《明史》中有关明末文学家张溥“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的记载,真实展现了古人冬日刻苦攻读的情景。清代袁枚的《寒夜》一诗把这样的苦读岁月写得很有趣:“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诗中没有红袖添香的俗套,反而以一句嗔怪,把彻夜读书的艰辛轻松消解。

赏雪是古人一致认同的雅事。古人有九雅:焚香、品茗、听雨、抚琴、酌酒、赏雪、莳花、候月、寻幽。大雪时节正是普遍降雪的时候,比起登泰山、游四海的可遇不可求,在庭院之中赏雪成为更多人宜便的选择。幽居深闺、囿于礼教的庭院妇人、大家闺秀自不必说,即便是官宦子弟、书生贤良,此刻冒雪外出也多有不便之处,于是便流传下来许多庭院之中赏雪的掌故。

庭院赏雪,不仅方便,还深合传统美学。中国园林构造,充盈诗意美学,读书人心中自带审美情调,在庭院之中,便能赏鉴雪的美感。无论是北京的颐和园、什刹海、北海,还是姑苏名人雅士的拙政园、沧浪亭、退思园,抑或是苏轼的东坡小舍、王禹偁的黄州竹楼、孔明的南阳草庐,一场雪总能品出无尽可观可赏之处。故宫的红墙碧瓦在雪中愈显古朴端庄、厚重深沉,一帧帧雪景图藏着明清史册里的悠远往事。颐和园的斗角飞甍、亭台水榭经过雪的装扮更加峻拔壮丽,在昆明湖畔看近水远山愈觉如诗如画。

本就诗意灵秀的江南之地的私家园林,窗棂之外、月门之中、回廊尽头,一场大雪造出了多少新景,框出了多少图画。更何况胸中有丘壑、腹内有锦绣的名士,兼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远超世俗的审美格调,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体物观景,无论在庙堂,还是处江湖,无论居华屋,还是栖茅舍,都能赏鉴出非同寻常的无尽妙趣。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吴又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