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出生长大的,从未体验过乡村孩子们的简单乐趣,比如:打水漂。当他开始识字,我给他读了一个绘本故事《打水漂》,第一次见识到用石头也能玩出花样来的游戏,他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兴奋。直嚷嚷着要亲自尝试,那份激动与我小时候看见爸爸用一片薄石打出一连串水花时的心情如出一辙。然而,城市的喧嚣中难觅池塘的宁静。于是我决定在假期带着儿子回到老家,让他跟随外公,学习这项古老的技艺。
我的故乡坐落在在南方山谷间,被两座青山环绕,一条清溪蜿蜒其间,岁月的潺潺声从未消逝。又是一年春江水暖时,山谷下的花草植被,勤快地掀开雪白的被子,肆意地享受阳光浴了;偷懒的还在慢悠悠地打哈欠伸懒腰。村口的池塘时不时传来蛙声一片。
从家到池塘不过一两里路。我们会穿过后院的菜地,小心翼翼地走过稻田间的曲径小路,这是一条通往大马路的捷径。儿子最喜欢走这一段路。他会蹲下来仔细研究菜叶上的虫子;或在稻田中奔跑,伸开双手小跑着滑过绿油油的秧苗,感受秧苗拂过手心的飞翔感。
沿着大马路走到尽头就到达了池塘。我们决定分头寻找合适的石头。我试图拉起儿子的手一同寻找。但他挣脱了我的手,选择跟上了外公。还坚信:“外公这么会打水漂,肯定也很会挑石头。”
不久,儿子带了一堆五颜六色的石头回来了,他们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显然,他在外公的指导下学会了挑选。他兴奋地拿起一块石头,就用力朝池塘一扔。然而,只有一声沉闷的“咚”,石头没入水中,没能激起任何涟漪。他脸上写满了失望。
外公走到儿子身后,耐心地指导:“想要改变石头扔出去立刻沉入水底的命运。那就要学会改变扔出去的角度。”外公拉起他捏住石头的手,不断调整手的角度,使手上的石头与水平面平行;保持着这个姿势用力一掷。石头在水面上弹弹弹,连弹了三次后沉入水底。儿子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兴奋地转起了圈。
但接下来得连续尝试并不顺利。他一屁股往地上一坐,开始抱怨起石头的问题。外公轻拍他的头,安慰他说:“这选石头也是有方法的,要选这种又扁又光滑的。”
“哦,我明白了。就像飞机的机翼一样,要薄又滑。”儿子被外公的话点醒了。重新挑了挑自己眼前的石头。这回他成功了很多次,尽管石头最多在水面弹跳个三四次就落水了。而外公扔出去的石头,像蜻蜓点水一样,连跳十几次最终成功落幕。他凝视着池塘上的波光粼粼,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回家路上。香樟树安逸地生长在马路两侧,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却又抵挡住了岁月的侵蚀。如果记忆有颜色,那一定是满目的绿;如果记忆有味道,那一定是淡淡的清香。
外公和我牵着儿子的手,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突然问道:“是不是只要掌握了方法,即使不用石头,也能打水漂?”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且感到他心中有了新的计划。
几天后,我在家中看见他趴在浴缸旁,手里拿着一把自制弹弓,和一堆小果核。一只小小的纸船被放在浴缸的水面上。他的目标是:让果核在水面几经弹跳后落入纸船里。结果不出所料,纸船在水面上漂浮不定,果核始终没有落入纸船内。但他一点也没有不开心,只有满足和快乐。
我突然明白。打水漂是我的童年,而这就是他童年。不追求结果的成功,但乐于享受探索的过程。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