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表率。截至2023年,全区下辖187个自然村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24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结合村民日常活动、文化传承、科普宣教、风貌提升等要素,对红罗村、下岭村、南君寮村、新厝林村共4个自然村的污水处理站点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污水治理示范效应,以生态文明理念反哺乡村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百千万工程”的号召下,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水”为引,发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强音。
野趣横生,污水站点华丽转身
竹影斑驳、溪谷在侧,木质围栏与竹林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一派野趣横生,又极具岭南风情的景象,过去曾是道路泥泞、野草杂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点。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现场摸排调研“把脉问诊”,结合各村自然环境禀赋、人口分布特点、村民意愿等情况“开方抓药”,形成“一村一策”的精细化管控方案。
通过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对4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外立面进行美化,结合各村特色及历史文化,让污水处理站点更加融入岭南乡村风格,本着岭南文化追求自然,求实兼蓄的内核,打造深汕特色村污四园——竹溪园、引声园、月槐园、风野园,园内种植了杜鹃花、美人蕉、风车草等景观植物、增设大理石板汀步走道和宣传展示牌,并加入了花窗格、灯笼、云纹等岭南元素,使得原本索然无味的“工业建筑”摇身一变成为生动有趣的休闲场所,结合村庄周边景观如池塘、体育广场等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茶余饭后聊天聚会、休闲散步、钓鱼戏水的娱乐场地,以水文化构建具有特色的集体记忆。
共振村兴,绿水青山反哺乡愁
改造后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点,既融入乡村风貌,又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效果的再提升。红罗村在村庄西侧的池塘打造水生态小循环:引入污水处理终端设施达标处理后尾水,为池塘内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同时,在周边溪流修建围堰蓄水,设置补水管道和阀门,连通自然溪流与池塘,并优化调整池塘出水路径至周边香蕉果园及林地,将池塘“死水”变“活水”。南君寮村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二级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人工湿地植物配比,利用自然植被、土壤和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二次处理,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提升了污水资源化利用效果。
在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打造过程中,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小空间、巧手法、低投入的理念打造景观节点,在兼顾村庄污水终端、涝池、排水渠等基础设施提升的同时,根植乡村禀赋与特色、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基因,打造乡村特色活动与文旅空间。4个示范村污水设施处理站点均设立了科普宣传栏,张贴污水治理科普知识,宣扬生态文明理念,激发村民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将污水治理科普宣教融入当地文旅特色,在红罗村开展篝火晚会、长桌饭、登高孝爱等特色活动,打造涵盖畲族文化沉浸式交流中心、郊野登山径等多元体验项目,吸引累计约10万游客前来观光打卡,科普宣教覆盖面大大提升。
接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继续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学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通过纳厂改造、污水资源化利用改造等方式,发挥污水治理示范效应,为深圳市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