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堡垒户 | 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⑨

段亚兵
2024-10-23 09:50
摘要

基建工程兵虽然只生存了18年,但却是人民军队正式兵种之一,且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兵种,数量最多时达50万人之巨。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2012年经中央军委首长批准,北京的一些老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了兵种基建工程兵回忆史料编委会,在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30年后为部队修兵史。基建工程兵虽然只生存了18年,但却是人民军队正式兵种之一,且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兵种,数量最多时达50万人之巨。中国是一个爱修史的民族,家有家史,村有村史。而这样的一支人数众、贡献大、极其特殊的部队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兵史呢?这项工作虽然拖得久了一点,但终究还是开始做了,得到了几十万退役军人的极大关注。

1982年深圳市委大楼提前竣工,基建工程兵在大楼门前合影留念。 周顺斌 摄

深圳积极响应,相应地成立了基建工程兵回忆史料深圳编辑组,老兵马成礼任组长,笔者与刘坤德等人任副组长。几年时间里,编辑组极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该上报的兵史资料上报给了兵种编委会;编辑印制了深圳2万战友的《名录》,多年后军事博物馆收藏了这套名录;编辑出版了几本书,包括资料汇编《转战南北,扎根深圳》(海南出版社2013年出版);《深圳拓荒纪实·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深圳拓荒纪实·一座城,2万人,40年》(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

为了让挖掘拓荒史料、宣传拓荒牛精神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2014年注册成立了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梁光伟任首任会长,笔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坤德任监事长。研究会又策划了许多项目,开展了一些活动。委托著名青年雕塑家戴耘创作了《基建工程兵之歌》的青铜群像雕塑,安放在笔架山公园里成为红色教育的景点;拍摄了《基建工程兵在深圳》(三集90分钟)、《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刘坤德、沈远彪出资)等专题纪录片;先后创办了自媒体“深圳基建工程兵”“基建工程之家”微信公众号,每天发表文章,成为战友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平台等等。

2017年,“基建工程兵之歌”铜雕像在笔架山公园落成。图片来源:张旭光 摄

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后经过两次换届,2022年进入了第3届任期。新会长是黄干达。刘坤德和笔者作为首批发起人,被授予功勋创会会长的殊荣。

黄干达,梅县人,1978年入伍,是2万人中年轻的战友。他随部队调入深圳集体转业后,先是在广东核电服务公司、深圳市外贸集团等单位工作;后下海创业,成立了深圳市洲际通事业发展公司,在福田区购地建了一栋住宅楼。大楼建好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曾在基建工程兵技校学习工民建专业的长处,开办葵花公寓酒店,摸索一种公寓式酒店的新业态。

近几年里,他跟着刘坤德等老战友发起成立几个关爱基金,给基金捐款200多万元,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当上研究会新会长后,他决心要为战友们多做好事,宣布将葵花公寓酒店的1000多平方米场地无偿提供给战友们开展活动。黄干达的关爱善举受到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关注,局领导支持他以葵花公寓酒店为基地建设深圳面积最大的红星堡垒户。

红星堡垒户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造的一个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是类似于共青团文明青年文明号、妇联巾帼文明岗的群众性文明创建组织。“红星堡垒户”这个名字有创意,饱含军旅文化色彩。让人联想到战争年代的地下交通线、联络站、堡垒户。老兵们到了这里,就是找到了组织,回到了家中。

红星堡垒户成为退役军人的活动场所、精神家园。老兵们一来到葵花公寓酒店四楼,仿佛回到了兵营大家庭。每天都有许多老兵前来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边的拓荒牛展示厅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珍贵历史图片,讲述着基建工程兵部队2万人的传奇故事。当年官兵们响应改革开放的呼唤,听从党的指挥,从东北的鞍山、本溪、锦州,华北的唐山,华东的上海、马鞍山,华中的郑州、襄樊、荆门、怀化,西南的汉中、安顺等城市和地区,在100多天时间里乘坐100多趟军列向南海之滨进发。四面八方汇聚鹏城,改变身份变换赛道,转换战场建设特区。在深圳经济特区的热土上,理想在实现,青春在绽放,激情在燃烧,人生在闪光。

那边的红星讲习所里正在开课,百人讲师团的讲师们结合自己的军旅生涯,给前来开展活动的青年们讲述革命的传统和那些难忘的人生经历。笔者属于百人讲师团的一员,并荣幸地被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讲师团团长。红星讲习所让人想起战争年代的农民讲习所,当年的讲习所传播革命的火种,如今的讲习所传承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

在老班长谈心室里,几位老兵在聊天、摆龙门阵(四川兵的口头语)。大家既骄傲地回忆自己的光荣历史,也说一些想不通的事情,诉说心中的苦闷,发发牢骚。战友们则表同情,出主意,帮助他解开心里的疙瘩。

在多功能厅里,音乐响起,琴声悠扬,老兵唱歌团定期在这里练歌。高亢的《英雄赞歌》、欢快的《打靶归来》、豪迈的《上甘岭》、新创作的《追梦老兵》等,一曲接着一曲,越唱越高兴,大家陶醉在歌声里,回忆起那些光荣的时光。

酒店的一楼设有“老兵饭堂”。如果老兵们活动得高兴,忘记了回家的时间也不要紧,可以在饭堂里吃到可口的饭菜。饭钱免费,由红星堡垒户户主黄干达买单。

酒店有少量客房辟为“老兵驿站”。有时候会有一些内地的战友来到深圳,慕名前来参观红星堡垒户并参加活动。如果战友的经济比较困难,酒店免费接待他们。

这里还有一支红星志愿队,其成员由葵花公寓酒店的全体员工和一些老兵组成。志愿队被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授予队旗,在一些公益活动的场所里经常能够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

有人问黄干达,为什么如此大方地为老兵们提供一个如此好的活动场所?他这样回答:“我们基建工程兵2万人为建设深圳做出了贡献;深圳也给机会,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光荣的事业。我们要薪火相传,将部队的军魂传下去,继续为祖国富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老兵们年轻时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做出了贡献;当他们老了后,应该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在换届大会上,新会长黄干达讲话时说了这样几句话:“我们要做一名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快乐的拓荒牛,幸福的深圳人。”这几句话说得好,很提气,引起了共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万晖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