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进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2万人,分成了两部分。其中大的一部分1.2万人留在建设集团的大本营里;另外8000人走向了社会。而后一部分人又具体分为3支队伍:一支充实到党政机关公务员队伍中,一支成建制地调到其他战线,还有一支少数人下海自己创业。
开拓创新是深圳的城市精神,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许多创新创造的举动发生在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队伍里。这里重点说说他们的故事。
由于基建工程兵部队中建筑业务技术类人才居多,所以在政府机关的国土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中,从部队调入的干部人数较多,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提拔为局长、处长等,挑起了工作的重担。深圳在这几个部门中创造的“中国第一”的成绩也最多,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故事要从向香港学习的一次行动说起。1987年11月,深圳市政府组织了一个香港调研组,由副市长李传芳和基建办主任带队到香港学习考察。考察的题目有两个:一个是港英政府如何管理土地;二是香港如何管理物业。调研组来到了香港,城市的繁荣让调研组吃惊,眼前的美景让大家目眩。香港不愧是东方明珠,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湾,水面平阔,舰船穿梭,水鸟欢叫,两岸高楼林立,市容摩登气派,白天青山绿水,夜晚万家灯火,景色十分迷人。
深圳和香港本是一块土地,阡陌相连,同种同文。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两个地区,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前沿阵地,一个是资本主义的繁华市场。由于天时地利,香港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优等生;深圳则乘改革开放的长风,成立经济特区。深圳摸索走市场经济的路子,香港邻居就是离得最近、经验丰富、沟通容易的好老师。1987年11月17至26日,调研组在香港进行了详细的学习考察活动。负责接待的是一个热情文雅的年轻小伙子,名叫梁振英。谁也没有看出来,这位年轻后生30年后当选为香港特首。
这次学习的收获,很快转化为深圳大刀阔斧深度改革的实践。
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引起修改国家宪法
1987年12月1日,上步路的深圳会堂高朋满座,热闹非凡。这里将举行深圳首次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拍卖会。参加会议的有相关部门领导、房地产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众多参会人员把深圳会堂挤得满满登登。外人不知道的是国家机关相关重要部门的领导也亲自到场观看。经过激烈地举牌竞争,最后,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骆锦星以525万的报价,拿下了编号为H409-4、面积8588平方米的住宅用地,这块土地上后来建起了东晓花园住宅区。拍卖主持人是市国土规划局的刘佳胜和廖永鉴,他们使用的拍卖锤如今收藏在深圳博物馆里。
深圳土地使用权拍卖一事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讨论。有人质疑说,国有土地能出卖吗?深圳人的理论创新在于将以前关于土地属性的笼统理论,具体分出来“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两种权利。土地所有权当然属于国家和全民所有,而土地使用权可以在一定时间段里拍卖给经营者使用,期满收回、再度循环。理论上的突破,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棘手问题。土地还是那块土地,在旧理论下,土地虽有价值却隐藏着看不见;而在新理论下,土地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了,可以考虑有偿使用了。奇怪吧,想出一个新理论就像是掌握了一个法术,从土地里源源不断地呼唤出了巨大的资金。于是,神奇地解决了中国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土地拍卖第一锤的意义非常深远,说成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也不为过。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我国原宪法上“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一句,修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深圳人的创新智慧引起了国家宪法的修改。
住房由分配改为出售,解决了住房建设的资金循环
去香港考察的深圳调研组,除了学习土地管理制度外,又研究住房制度改革的课题。在学习参考香港经验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调查、数据分析、反复论证、深入讨论,政府房管部门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及9项配套细则。来自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廖育辉参与文件起草工作,9项配套细则就出自他手。
住房从原来的无偿分配、交租金居住,改变为出售,在干部、职工思想上引起了巨大震动。有些人对此想不通。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主人怎么能没有房子住呢?分配住房居住是天经地义的事。廖育辉回忆说:“当改革方案出来征求意见时,一片反对声。人们宁可每个月掏4、5元钱的租金,不愿意花200多块钱买房。回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
深圳的改革者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住房不是生产资料而是消费商品,与吃饭穿衣的性质是一样的。虽然是主人,既然吃饭穿衣要花钱,要付给生产者报酬;同样的道理,住房也是在消费商品,也应该付钱给生产者。按照1988年的方案,老房子卖给职工的价格是264.15元/平方米。一套80~90平方米的老房子的售价是1万多元。10年的租金可以买一套房子,仔细想想当然还是买房合算。
人们很快就想通了这个道理,买房住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深圳住房建设一开始就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走上了资金循环建房的路子。房子建好了迅速销售出去,有的甚至以卖楼花的方式预售房子,回收资金。于是住房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深圳建房的速度越来越快、住房越来越多。虽然深圳的城市人口,从建市初期的几万人,后来增加到上千万人,但是水涨船高,住房问题倒也随着人员的增加不断地得到解决。
物业管理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物业管理”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语。深圳在学习香港物业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物业管理”的概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
1985年那一年,基建工程兵部队的杜志文,调任市房管局经营管理科科长。该单位主要负责对政府住宅小区里公产房的综合管理业务。工作中他发现市财政每年拨给的公产房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入不敷出,没有办法维持下去。
杜志文向上级领导建议,推广香港式物业管理经验。1988年深府办下发文件,确立了“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谁出钱,有偿服务”等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住宅区“社会化、商品化、企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接着在莲花二村开始试点工作。新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招聘的青年管理服务员,穿着统一服装,提供标准服务。员工年轻活跃、热情周到,让业主居民们耳目一新,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种新的管理服务方式。
从1989年开始,国家建设部开始在一些会议上介绍推广深圳的经验。1993年,建设部与深圳市合作在深圳举办“全国物业管理培训班”。两年内,为全国培训了上千名骨干;市房产管理局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业管理考察团5000多人次,深圳的经验推广到了全国。
物业管理对社区建设有什么意义呢?用吃饭做比喻吧,原来大家吃的是食堂提供的粗茶淡饭,饭钱由财政提供。吃得好不好不说,关键是慢慢就没有钱了,结果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要由自己掏腰包,但饭菜美味可口,食客们表示满意。不仅如此,物业管理方式的推行,在全国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服务业市场,为众多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中国的经济结构从制造业一业为大逐步转变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步发展,其中有物业管理业务的贡献。
双向选择,让深圳变成了人才高地
郑举武从部队集体转业后调入市人事局。2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围绕引进合格人才这个主题做工作,见证了深圳从人才洼地变成人才高地的过程。郑举武接手负责毕业生分配工作前,全市每年招接收毕业生500多人(本地生源200名、外地生源300名),其中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各约占1/3,没有研究生。
1988年在做毕业生分配计划时,他给市领导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报告,建议深圳突破计划指标多接受愿意来深圳的大学生。当年底深圳计划外接收了近6000名应届毕业生,几乎全部来自国内重点大学。此事一发而不可收。第二年深圳从国内重点高校接收的毕业生超过了1万人,其中博士生过百人、硕士生过千人。深圳一年接收的高校毕业生是过去的20倍。
深圳的经验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鼓励。1989年10月教育部向全国推广了深圳的经验。从此以后“双向选择”成为国家高校应届毕业生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首战“获胜”让郑举武倍受鼓舞,他决心为建设人才高地做出更多贡献。后来郑举武负责干部调配工作。他考虑将大学生双向选择的经验扩大到全市干部调配中。郑举武向市领导建议举办深圳人才大市场。局领导决定由他负责人才大市场的筹建工作。在郑举武的努力下,人才大市场在短时间内成立起来并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成为人才交流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培训中心、文凭验证中心、档案托管中心、人才测评中心等“六个中心”。人才大市场开业当年,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到240万人次,这个纪录至今全国没有一个人才市场超过。
1979年深圳建市前,只有一名工程师、两名技术员。如今的深圳已经有了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全市大专以上学历和高级技工以上人才183.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8.98万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7400多人。1999年从引进院士牛憨笨开头,截至2021年,深圳的两院院士总数达到74人(其中有深圳本土当选的两院院士4人)。深圳成了真正的人才高地,保证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让深圳在短短30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与北上广并肩的一线城市。
笔者采访郑举武谈到这些成绩时,他感觉十分欣慰。他说:“得人才者得天下。当年,大批知识分子投奔延安,保证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如今大批青年学子、众多人才踊跃来深圳,是深圳经济特区事业成功的保证。”
规划部门规划城管部门管理,让深圳变成花园式城市
深圳地域狭窄,原来说有2020平方公里,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只有1997.47平方公里。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深圳面积最小。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深圳很早就遇到了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深圳就看到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等“四个难以为继”的“环境紧约束”问题。
这样的城市,能不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制造业强,同时又环境优美、适于居住的城市呢?就这个问题,我采访过一些战友,他们曾经工作于深圳市政府的国土规划局、建设局、城管办(后改名为城管局)、房管局(后改名为住宅区)等单位。这些是基建工程兵部队转业人员最集中的一些政府部门。
陈玉堂战友在市政府曾先后任市国土规划局局长、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职务。在他看来,深圳能够建设成为一座美丽宜居的城市,首先是因为有政府国土规划部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深圳从一开始就实行了极为严格的“红线管理制度”,凡是城市绿化用地,一平方米都不许侵占。其次,在建设过程中也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凡是开发一片土地、修建一条道路,会同步建设各种绿化园林设施。前面推土机、挖掘机开山平地;接着建筑施工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房盖楼;后面,城管办、园林机构,完成植树绿化工作。不长时间里,一片土地经历了从荆棘丛生荒野岭,到尘土飞扬大工地,再到花红草绿美景园的全过程。
秦永安战友曾任市城管局副局长。他介绍了城管办机构成立的过程。城管办机构是由原市委书记李灏同志提议成立的,在全国算第一家。2000年市城管办改名为市城管局,加挂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牌子。城管办最早成立时,其骨干主要来自基建工程兵部队,约有官兵300多人。市城管办下设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秦永安在处长岗位上工作8年。深圳的环卫工人们早起晚睡、风雨无阻,清扫道路街区,整修花园绿地,成为城市的保洁员、美容师。
有市城管办和政府其他部门的努力,有市民群众的维护,深圳在城市建设方面获得多项殊荣:
1992年12月29日,深圳市评上国家卫生城市;
1997年,深圳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0年12月2日,在美国华盛顿进行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中,深圳被评为“最大规模级城市花园城市”;
2006年,深圳被评为首个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全市各类公园总数达到911个,除极个别功能特殊的公园外,绝大部分公园免票进入。
深圳在城市环保理念方面觉悟得比较早。深圳的发展过程,证明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深圳的做法和经验,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为党中央提出的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了发展的路子。
对于深圳城市的美丽,有诗为证:
长风万里飞大鹏,荒山野岭一夜城。
山水之间藏闹市,锦绣之中楼入云。
白天花园迎宾客,夜晚银河舞鱼灯。
回眸惊觉鹏城变,仙女九天下凡尘。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