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公斤的云|人文天地·南海潮

王霜凝
2024-08-30 08:3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云是天空的旅居者。

云是天空的旅居者。

我常常观察它们,私自定义这些“背包客”的形状,却从来没好奇过它们的重量。前段时间翻阅地理科学杂志,偶然在科普专栏里读到,一片云的重量,大约是五十万公斤,我在脑海中换算,五十万公斤相当于五百吨,常见的汽车大约是两吨,成年非洲象的体重也鲜少超过十吨,这意味着,在我认知里轻飘飘的云,忽然化身了沉重的庞然大物。

如果可以为云做定义,不考虑科学,我希望云是没有重量的,最好是一种二维的物质,身躯可以无限展开、扩大,质量却接近于零。我自私地希望如此,好维持云在我心中的形象,或者说,保有我在文学世界里认识到的形象。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各种方式记述过、描写过云,所取的意象也纷繁多样:贾平凹在《带灯》中写道:“所以我要做一滴增海的雨一粒添山的尘,但还是想凭天边的云向你遥遥致敬。”黑塞写道:“白云悠悠,不曾惹你留意,可是夜里,它将在你的梦里漫游。”

人们借云抒发过太多情绪,无论是思念、愁绪还是释然,云都是好的载体。所以,它合该轻飘飘的,好包裹起我们的思想高飞,代替我们周游世界,将心中所想化成雨来传达。江南湿润的石板桥、城市反射天空的积水洼,都是我们借云送出的信。

人类的浪漫,让云的重量被忽视、被重新定义。认知由思想决定,我们用棉絮、用丝羽、用纱衣来做比喻,于是云有了轻松的步伐和自由的身心,化为世界的“背包客”。

BBC曾经拍摄过一组中国地理环境为主题的纪录片,《中国云与梦之间》,开头以云层之上的视角引进,大地广袤,海岸线逶迤,雪山、森林、湖泊,都与云彩相伴。云与梦相连,借云语梦,将中国这片孕育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土地精神一语道出,这是人类独特的视角和诗意情怀。

我的一位同窗如今从事摄影工作,常年旅居世界各地,从她的社交账号能看到世界各地的天空,云的姿态各不相同,更是被自然气候染上缤纷的色彩,每一幅,都是独特的水彩画。气象学之父霍华德将云分为四类,羽毛状的卷云、绒毛状的积云、层次清晰的层云,还有会降雨的雨云。层积云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常见,在干燥地区却很罕见,而荚状云通常在越过山峰之后才出现。我曾以为,同在地球上,至少每个人仰头看到的天是一样的,如今后知后觉,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云彩,也没有际遇完全相同的人生。但不必羡慕他人眼中的风景,一片云,正因为落在你眼中才与众不同。

流云飞逝,没有一片云眷恋过去的天空,定格摄影机借此将无形的时间记录下来化为有形。云的重量是五十万公斤,而你我的思想没有重量,与云一起,顺着时间长河,无限流淌。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王霜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