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省委、市委关于“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罗湖结合城区工作实际,制定《罗湖区2024年“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全面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罗湖持续通过实施战新产业跃升行动、消费扩容提质行动、深港融合提速行动、对口帮扶行动等十二个行动,推进“百千万工程”,锚定“三力三区”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罗湖区在做优做强都市型现代产业、加快汇聚高端生产要素的同时,坚持聚焦省内产业协作,经济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对罗湖来讲,推进“百千万工程”,重要任务就是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构建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创建“三力三区”。其中,释放30公顷开发净地的罗湖区清水河总部新城玉龙填埋场,通过科学治理消除污染,释放土地资源,进而吸引新兴产业入驻,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将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修复治理总量近250万立方米、清理垃圾逾300万吨、开发规模超百万平方米……今年6月,位于深圳罗湖的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正式开工。作为全国最大的环境修复项目,该项工程总投资21.7亿元,将打造国内首个中心城区“环境治理+开发建设”的发展样本。
据悉,自罗湖区建区以来,玉龙片区便作为城市垃圾填埋的主要地点,截至目前积累了大约400万吨的垃圾。此次对该片区进行垃圾焚烧处理,以释放土地空间,不仅解决了垃圾堆积问题,更是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一次重要实践,树立了城市环境治理与土地开发相结合的典范。
专业团队联合 高效策略强力执行
这座曾经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将如何完成从“环境负资产”转变成“生态正资产”的蜕变?
在策略制定上,项目团队通过调研了北京朝阳、海口颜春岭等多地的开挖搬迁经验,借鉴了深圳田寮、黎光简易填埋场全量开挖的成功案例,结合玉龙填埋场山谷型的场址特点,确定了全量清退、全面释放30万平米产业净地的实施策略。同时在实施路径上,罗湖区成立了专班组织架构,协调各部门,仅用1年即完成前期研究至立项,高效推进项目实施。
“我们拥有一批综合实力强、敢打敢拼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团队,具有健全的搬迁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和强有力的工程建设能力。相信通过的努力和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打造一个绿色、环保、低碳的标杆项目。”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倬舸说。
科学治理工艺路线,实现绿色生态修复
据了解,玉龙填埋场启用已久,存在历史数据资料缺失的问题。为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方面共赢,在技术方案上,罗湖区开展用地安全性评估、堆体调查等,钻孔超700个,探测进尺逾15000米。在科学评估边坡稳定性后,确立了“快速好氧预处理+开挖+筛分资源化利用”工艺路线。
记者了解到,有关单位将引入源头减臭、天幕控臭、密闭防臭等技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全程对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指标进行监测。据中建五局技术负责人王佳佳介绍,项目还计划采用隔音屏障封闭的全线运输通道,确保将施工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全过程共享衔接,打造环境治理与产城融合的创新样本
据悉,玉龙片区初步规划开发规模超百万平方米,定位为“山水云台·数创智谷”,打造数字产业集聚的创智高地、城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绿谷、多维立体复合的漫游公园,园区内重要节点空间包括充满科技感、生态感的建筑形象,院落式、台地式的空间布局,贯穿全域的黑科技走廊,活力开放的中央公园等。
记者了解到,项目团队将环境修复工程与后期片区开发建设规划分段实施、同步谋划,锚定“清源钰谷、荟智陇丘”发展主题概念。工程实施阶段,结合开挖后场地交付地形,开展片区地下空间开发、建筑方案详细设计等工作,将环境治理与开发建设全程有机结合,打造全国首个中心城区“环境治理+开发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引领”的发展样本,探索实现高标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