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这份“寸土寸金”的目录中,深圳市罗湖区太白路公共通道项目的“用地下换地上”的“立体营城”创新实践,获向全国推广。
走进深圳罗湖区太白路,一座壮观的空中连廊跃然眼前,横跨城市干道,连接南北两个地块。沿着连廊前行,两侧是绿意盎然的景观带,下方则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在这里,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层次,形成了独特的三维交通体系。这是太白路公共通道项目的一部分,也是深圳依托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城乡高质量发展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的生动体现。
据悉,太白路公共通道项目,充分利用城市市政道路地上地下空间,通过3地分层立体出让,建成长25米、净宽约8米的人行架空连廊、地下人行通道、地下车行通道,既连接南北地块三层主体建筑,又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
在该项目中,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罗湖区,依托金威啤酒厂更新单元改造,充分考虑政策规范、设计方案、交通需求等因素,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利用由平面配置向立体配置转变,实现了土地空间管理的“二维”向“三维”转变。
该项目的背后,是深圳高质量推动“立体营城”,率先在全国探索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于2008年印发,《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于2021年出台,从规划、用地、管理等角度明确规则,促进地下空间科学、综合、系统开发,为全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高密度建成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圳探索”。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