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 吴志才:推动“产城人文”深融合 让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刘蓉 符诗贺
02-06 08:55

1月4日,中共佛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激活包括粤剧文化在内的“十大传统文化”,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擦亮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佛山市文旅体产业专家咨询顾问吴志才在接受佛山传媒《理论周刊》专访时表示,佛山首次提出激活“十大传统文化”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更是佛山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接下来,佛山在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跳出“佛山”看“文化”,也要跳出“文化”看“文化”。不断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文旅融合,在做好“资源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产业融合”向“区域融合”迈进,以文旅融合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全域共兴。

专家简介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兴与旅游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教育部高校旅游扶贫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佛山市文旅体产业专家咨询顾问。主要从事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与减贫治理、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等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教育部后期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3项、广东省哲学社科重大及专项课题10项,主持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实践横向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和报刊理论文章近100篇,出版《缔造世界级宜游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发展研究》等专著和教材7部。

1.激活十大传统文化是佛山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理论周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力量不容小觑。您认为佛山首次提出激活十大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

吴志才:佛山首次提出激活“十大传统文化”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更是佛山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而言,有以下三大意义:

一是增强城市内生发展动力。佛山“十大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集结了佛山人民的思想智慧。首次提出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文化环境,起到凝聚人心、规范行为、形成共同价值信仰的作用,促进市民群众将“家乡情怀”转变成“建设家园”的实际行动。另外,也有助于“新”佛山人与“老”佛山人的心理与情感、社会关系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增强城市凝聚力与内生动力。

岭南天地。/资料图片

二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一直以来,佛山产业、工业“硬”实力为人所津津乐道,文化“软”实力则鲜为人知。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将有助于转变重物质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局面,从而有效地促进守护佛山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佛山城市文化,发掘佛山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创意成果等,让更多人“记住佛山、来到佛山、爱上佛山”。同时,也将使得文化与产业经济在良性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发展后劲,从整体上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竞争力。

三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佛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既孕育出了家电、家具、陶瓷、建材等万亿级的家居产业集群,也形成了以珠宝玉器、创意陶瓷、工业设计、影视、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将唤起市民“集体记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乘数效应”。这将有助于巩固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以及文旅消费示范地,也将有助于向全球讲好佛山故事与对外招商引资,提升“佛山制造”产品附加值。

2.十大传统文化有明显的“四有”特征

《理论周刊》:您是如何理解佛山这“十大传统文化”的?

吴志才: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的提法,既联系历史实际又个性特色突出,有利于更好地向湾区、向世界发出佛山声音。主要有以下“四有”特征:

一有历史传承。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崛起于明清时期,以工商立市,以文化聚人,是“天下四大镇“和“天下四聚“之一、岭南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同时文化精英辈出,如康有为、谭平山、詹天佑、陈启沅等;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有家就有佛山造”等IP逐步形成并誉满全球。可以说,佛山是岭南人文之邦,粤剧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以及工匠文化、忠义文化等源远流长,这也是佛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与支撑。

二有个性魅力。佛山地处广府腹地,仍然在广府文化中展示出自身坚韧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成为粤剧、粤曲、南派武术、南狮等起源地之一,陶艺文化、美食文化等闻名遐迩,获评“世界美食之都”、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国内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等系列荣誉。另外,当前佛山深度挖掘岭南广府文化,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三有群众基础。佛山文化特性就是融于百姓生活、重实践,具有“草根”特质。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秋色文化、祖庙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就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发展形成,民间群众基础十分雄厚。比如说功夫文化,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发端均与佛山深有渊源,历史上黄飞鸿、梁赞、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大师祖籍及师承在佛山,且佛山武术已广泛传播至海外很多国家。

2023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摄

四有产业支撑。佛山“工业”“产业”硬实力与文化息息相关、共生共荣发展。一方面,佛山拥有千年工业历史,从明清时期手工业繁荣的“四大名镇”,到近代民族工业的率先探索,再到现代制造业建立完备体系,形成了“有家就有佛山造”特色产业IP,工匠文化则成为佛山文脉的独特标识。另一方面,陶艺、美食、武术、龙狮等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繁荣、创新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佛山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优势。

3.既要跳出“佛山”看“文化”也要跳出“文化”看“文化”

《理论周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您认为佛山接下来要如何去激活“十大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吴志才:近年来佛山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文化与生活”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文化与公共”融合等领域摸索出一系列好的经验和做法。接下来,佛山激活“十大传统文化”,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文化保护活化与城市、产业、科技相结合,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看到湾区所需,合力共建人文湾区。跳出“佛山”看“文化”,参与共建人文湾区是佛山应有之义,要有的放矢,紧扣“佛山个性、港澳青年、国家IP”三大重点,提供“佛山方案”。一是讲好佛山故事,做大做强广东(佛山)非遗周等平台,推动佛山以功夫、龙狮、美食、陶艺等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优势特色领域进一步深化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二是建设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围绕爱国教育、国家历史、宪法和基本法以及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等要点,打造一批高水平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和高质量示范性游学产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际开展研学合作、交流展览、活动举办等。三是探索国家文化公园IP建设,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挖掘珠江口区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历史,构建以记录新时代民族复兴为主题的珠江口国家文化公园。

其次,瞄准佛山所向,做好三个结合。跳出“文化”看“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祖庙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融入佛山城市品质、产业升级以及科技赋能发展进程中,从而推动文化的功能活化和价值传承,保持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一是与城市品质结合,将佛山“十大传统文化”融入公共建筑建设、城市空间布局、乡村环境整治进程中,以打造大湾区标志性“岭南文脉轴线”为重点,持续以“绣花”功夫来延续城脉、文脉、商脉,提升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文城相融、文乡相融。二是与产业升级结合,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化文旅融合与跨界打造,延伸价值链与产业链,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品牌提升。三是与科技赋能结合,支持科技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在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开发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空间与消费内容。

4.佛山要做好顶层设计以文旅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创新

《理论周刊》:佛山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您认为,像佛山这样的工业制造大市要如何实现“产城人文”深融合,实现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吴志才:佛山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名城、全国第17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特色坐标,这是佛山的城市实力、文化魅力和产业活力的体现,这更是佛山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佛山要不断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文旅融合,在做好“资源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产业融合”向“区域融合”迈进,以文旅融合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全域共兴。

一、资源融合:统筹城山江园打造引擎

充分挖掘佛山“城、山、江、园”资源,打造佛山文旅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激活佛山古镇、顺德老城、千灯湖新城三座城的文旅动能,联动促进岭南广府文脉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大西樵山、皂幕山、南丹山三座山的文旅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山上树品牌+山下兴产业+环山振乡村”发展格局,打造环西樵山文化旅游、环皂幕山乡村旅游、环南丹山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圈。三是美化西江、北江两条江的乡村文旅产业示范带,加强水岸联动发展,开发“水上西江”“水上北江”体验产品,支持高明、三水分别打造西江、北江会客厅,从而促进城市形象与品质提升。四是打响桑园围文化公园和顺德主题公园集群的品牌,全力构筑岭南水乡文脉高地,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文旅休闲生活目的地。

南海区西樵山风景区。/资料图片

二、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

深入整合新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资源,培育佛山产业文旅新兴业态,从而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新产业+文旅”,主要发展数字媒体、电竞文创、影视演艺等产业,推进张槎新媒体产业园、三山电竞产业园、西樵国艺影视城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区建设,构建沉浸体验空间,拓展多维营销渠道,打造“网红经济”。二是“制造业+文旅”,挖掘工匠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发展史,推动工业泛家居、食品饮料、珠宝玉器、临空智造与文旅融合,加强数字化建设、新媒体营销以及创意设计水平,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示范园区、商品品牌和精品游线,特别是要打响“有家就有佛山造”IP,提升附加值。三是“服务业+文旅”,通过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美食产业融入文旅,打造“两都一展”,即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设计之都和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创新休闲体验。

三、区域融合:协同城乡推动消费升级

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在文旅融合上的协同发展,进一步释放城市和乡村的消费活力。一方面,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对内挖掘潜力,打造“两城两都一水乡”,即世界功夫之城、博物馆之城、世界美食之都、南方影视之都、岭南魅力水乡;对外联动广州,开展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文旅合作,共建“两心一都一带一区”,即推动佛山与广州共建世界岭南文化中心、世界商贸会展中心、世界美食体验之都、湾区环山度假产业带、国家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另一方面,增强乡村文旅效能。通过打造示范村镇、示范线路、示范片区,“点-线-面”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乡村产业和乡村消费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促进整个佛山的全域文旅融合发展。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作者:刘蓉 符诗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