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之六:要深入

读特客户端
2024-08-15 09:51
收录于专题:深读寻乌
摘要

有一种调查方法是在掌握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之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取详细情况,从而概括出同类事物的规律性特征。

有一种调查方法是在掌握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之后,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取详细情况,从而概括出同类事物的规律性特征。毛泽东将这种调查法称为“解剖麻雀”。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里总结的七个方面“调查的技术”第六个方面指出:

要深入

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做的规模最大的调查,是他“下大力来做”的,是他“解剖麻雀”深入调查法的一个突出代表。在20多天的时间里,毛泽东通过开调查会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专题调查与综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寻乌的商业状况、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与土地斗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特别是他对寻乌城这个核心区域进行了显微镜式的详细研究,得出了寻乌城“商品经济势力超过自然经济很远”的结论。

毛泽东对寻乌地主阶级的分析,也令人眼前一亮。他将寻乌的地主分成“公共地主”与“个人地主”两大类,其中“公共地主”又分为祖宗地主、神道地主和政治地主三类,“个人地主”又分为大地主、中地主和小地主三类。对地主阶级做这样深入细致的分类和解析,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献当中,可以说极其罕见。

正是通过如此深入细致的分析,毛泽东对富农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指出富农主要由半地主性的富农和比较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两个群体组成,其中半地主性的富农“是农村中最恶劣的敌人阶级,在贫农眼中是没有什么理由不把它打倒的”。另一种比较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他们除了不租田给人耕种以外,一样是高利盘剥者,“在贫农眼中,他们仍是一种特殊阶级”。寻乌土地斗争的中心,就是肥瘦分配的斗争,也就是富农与贫农的斗争。毛泽东后来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写道:“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