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准确地、及时地、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客观事物并揭示其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并通过对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工作。由于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范围和调查对象也就不同。应该找什么样的人来参加,成为开调查会时一项重要的初始工作。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里总结的七个方面“调查的技术”中第二个方面这样写道:
调查会到些什么人?
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自然,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如调查商业时,工农学各业不必在座。
1930年5月,在开展寻乌调查时,毛泽东选择了哪些人来参加调查会呢?
参加毛泽东寻乌调查历次调查会的主要是古柏、郭友梅、范大明、赵镜清、刘亮凡、李大顺、刘茂哉、刘星五、钟步嬴、陈倬云、郭清如等11人。其中年龄较长的有郭清如(62岁)、郭友梅(59岁)、范大明(51岁)、刘茂哉(50岁);年纪较轻的有李大顺(28岁)、刘亮凡(27岁)、古柏(24岁)、钟步嬴(23岁),另外几个是年纪中等的人,可以看出老、中、青各个年龄段都有。这些人里,有的是商业店主,有的是教书先生,有的是苏维埃工作人员,有的是手工业者,从职业上看也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因为寻乌调查是毛泽东“下决心要了解城市问题”而做的,他最想找的访问对象肯定是熟悉寻乌商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人。所以当通过古柏介绍,使他找到了郭友梅、范大明两位能够“充足地供给材料”的老先生,他自然而然就感到“不胜欢喜”了。
郭友梅是当时寻乌城“郭怡和”杂货店的老板,在寻乌经商几十年,又有文化,曾经当过两任寻乌商会会长,对寻乌城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范大明也有一定文化,做过几年小学教师,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苦的农民家庭,对旧社会的辛酸苦辣感受很深,对革命前后的情况非常清楚。这两人都是当时的“寻乌通”。有了这两位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老先生,加上其他9位年龄不一、职业不同、经历各异的主要参会人员,使毛泽东不但能够充分掌握寻乌的商业状况,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情形,从而写出《寻乌调查》这部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的作品,也为我们党后来正确“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张玉洁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颖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