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指出,“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看花。”“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
也就是说,做调查研究,“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但还有一种情况是连“走马看花”也不如的,那就是“坐在房子里面想象”,或“只看书面报告”。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下马看花”,都要求“亲自出马”,这是避免陷入主观主义、作出错误决策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里总结的七个方面“调查的技术”第五个方面写道:
要亲身出马
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
在做寻乌调查时,毛泽东坚持“亲身出马”,从而获得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他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
请进来,就是请熟悉情况的人前来开调查会。在寻乌二十多天的调查里,开调查会的时间就有十多天。每次调查会,毛泽东都亲自主持,亲自发问、记录,在古柏这位“翻译”的帮助下,将寻乌的商业状况、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通过调查会口问耳听的基础上,毛泽东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寻乌城各处开展实地调查,用亲眼所见来证实、补充调查会所得资料。
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回忆,“主席在寻乌非常深入群众,与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有一次,从我们住的地方往城里走……看到有群众在田里拔草,主席就把鞋一脱,到田里同群众一起劳动,一边拔草,一边跟群众谈开了。边劳动边访问,问群众有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分了多少土地,全村多少人,姓什么,有多少人参加红军,多少人参加革命等等。”
在寻乌调查期间,毛主席亲力亲为,对寻乌县城商业店铺基本上都进行了走访调查,而且问的很仔细,很有针对性。如在对木工店进行访问时。主席问工人一天能做多少板凳,做出来的东西能卖多少钱,能赚多少钱,并说木工合作社要归苏维埃统一领导等。当时主席着重调查商业,特别是寻乌的对外贸易问题。寻乌靠近广东,那时革命根据地需要解决食盐、布匹、药品等物资,主席就调查苏维埃根据地有哪些产品出口,怎么出口,并指示商会应该组织土产品出口,用土特产到广东换回布匹、食盐等,解决根据地需要的物资。主席还调查了米、鸡蛋、肉类、生猪等……
正是通过这种深入唯实、“亲身出马”的工作作风,使毛泽东获得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从而写出了具有突出指导意义、重要史料价值、深远影响作用的光辉著作——《寻乌调查》。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