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曾新友兄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超四十年。四十多年来,不论双方在何处工作一直保持着联系。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属于“三友”,既是学友,又是文友,还是诤友。后来我们终究还是调到了同一个城市工作。他一直在码字的单位工作,而我进入其他单位,但双方因为都喜欢码字,因此,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俩人同载四年,既有难以割舍的学友情怀,又有与生俱来的文友情结,自然是心灵相犀、文缘相通。当然他现在已经成果累累。
新友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粤北一家杂志社任编辑工作。这份工作对于他来说几乎是轻而易举,因为他在学校读书时已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诗词歌赋了。那时在大学里能够常常收到稿费补贴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新友算是其中一个。当时,我们在谈论文学时都是雄心勃勃,不是成为作家就是成为诗人,当然这些愿望现在回过头来虽都已实现,但是背后付出的艰辛是一言难尽的。我记得新友兄常常是手里夹几本课外书,一有空就翻阅,而且常常与同学们分享读书心得。这为他以后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曾新友生于湖南永州,虽然这是一个不大的地方,但是湘江水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不少杰出人才。比如周敦颐、何绍基、怀素、陶铸、李达、乐天宇……他就算这些名人有的没见过,至少也读过他们的作品。更何况一代大师柳宗元在永州生活这么多年,曾新友从小受到他的影响对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对于曾新友而言,即使不热爱文学,不写那些让他揪心、伤心、痛心或开心的文字,他也有一百种理由生活得更好。因为他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女儿女婿都在机关工作,新友表面上疏远了家里的厨灶,他却知道掌握生活的油盐——他选择在文学路上去闯一闯。我的兄长、军旅作家卢敏曾经说过,文学是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新友后来也染上了文学的“瘾”。他对文学的爱恋与痴迷,始终就像初恋一样投入与狂热。
曾新友现在是广东省岭南诗社副社长、清远诗社社长、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清远日报社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担任过地方新闻部副主任、主任,理论专题部主任。他不但“站得稳”,而且要求“行得远”,工作成果上不仅出作品,而且要求有“精品”。在做好新闻工作外,他还积极深耕文学创作。现在已出版了《曾新友短诗集》(中文与英文翻译)《花飘逸一段诗的梦》《悟润诗心》和《旷野清风——曾新友生态绝句选集》四部个人诗集。在书刊编写方面,他有出色的策划和编写能力,他主编了《北江诗踪》《诗海拾珠》(合编)两部诗歌评论集和《诗团锦簇》《诗城飞花》《而立年华》《著名诗人写清远》《绿美清远生态绝句诗文精选集》8部诗歌集以及主编了清远首套诗歌丛书(6部)。2022年,由香港国际创意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艺术联盟、生态文化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生态文学奖揭晓。曾新友的绝句《觅温馨》被评为“古体诗终评优秀奖”。此外,他的诗曾数十次获新闻奖和文学创作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自2017年以来,曾新友代表清远诗社牵头成功主办了“清远首届国际诗歌笔会”“清远首届现代诗歌·古典诗词笔会”,连办七届“北江诗歌笔会”。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清远诗歌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同时又提升了清远的知名度。
其实能感受到,读曾新友的诗就犹如乘坐北江上的轻舟,文字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常常使人忍俊不禁。打开《曾新友短诗集》《悟润诗心》等,映入眼帘的一行行文字,一句句格言,都以极大的冲击力告诉我们:在北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着农耕文明之本,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飞扬着红色革命之旗,震响着坚定豪迈之步,洋溢着幸福岁月之歌,展现着伟大时代之美……
一个人呼吸的质量与成色,跟他所处的地域位置相关。河边的呼吸,融入了两岸花草树木的气场,犹如河流涌动时激荡起的涟漪,萌动着青涩的生命力;海边的呼吸,是一个清理身体的过程;而江边的呼吸,则似乎带着本地泥土的芳香。这里要说的是曾新友和与他有关联的清远诗社。清远诗社于1988年清远建市当年成立,社员作品已经在《人民日报》《诗刊》《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星星》《工人日报》《世界日报》等公开发行的报刊和国外报刊上发表数以万计的以诗歌为主的质量上乘的作品。出现了新诗与古诗并重、继承与发展齐驱、包容与创新协调的全面发展的好势头和新局面。2016年6月16日他被推选为清远诗社社长后至今还在连任。2018年,清远诗社被中国诗歌春晚评为年度全国十佳诗社。清远诗社的活动和创作成果的消息多次被《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工人日报》和“中国作家网”“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数十家媒体报道。曾新友这个喝北江水成长的诗人,他的《花飘逸一段诗的梦》被《中国诗界》等评为“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十大热点诗集奖等奖项。
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投缘。文友与友之间追求的是一种知音。知音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超越,一种境界。其实不外乎一个“情”字:情投意合、心志相通、情趣相融、互动有序。阅读新友兄的文字,不论是他写的还是他编的均诠释了作品的主旨,升华了作品的价值。他能做成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从他的作品集里,我透视到超然物外的境界,纯真坦荡的襟怀,浓郁深邃的情思,朴素凝练的文风。单就在文字交往,与知音共鸣方面,他做到了“三真”:一是真诚。新友兄谦谦君子,平时待人接物以诚相交。《荀子·修身》中有句:“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意思是说:“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比什么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足见真诚的至关重要性。做真诚人、说真诚话、办真诚事,是一个真正诗人应具备的素质。在清远文艺界不论是诗人还是作家,抑或文艺界的领导,大家都认为曾新友是一个靠谱的文人。二是真情。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首诗:
假如没有真情,
好比鸟儿没有翅膀,
感受不到天空的辽阔;
假如没有真情,
好比鱼儿没有鱼鳍,
感受不到溪流的欢快;
假如没有真情,
好比严寒后没有了春天,
不见草长莺飞,
不见牧童吹笛;
假如没有真情,
好比人心隔了玻璃,
你我不会相遇相知;
假如没有真情,
好比世界没有色彩,
冷漠而乏味;
假如没有了真诚,
好比人们没有了沟通的桥梁,
怎么连接你与我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新友兄重情重义,是一位真性情中人,从他帮助诗友改诗和推荐作品发表以及“掏空”业余时间编辑诗歌合集等方面来看,便可见一斑。三是真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何做人则是一个大考。新友兄的古道热肠,真心待友,是有目共睹的。据我所知,但凡诗友们出书或投稿,新友兄不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抽出时间精心辅导,无怨无悔地为他人作嫁衣裳、“当人梯”。这似乎成为他业余生活的重心,始终用一颗炙热的真心,温暖着全国各地谋面或未谋面的文友,许多文友与他未曾谋面却一往情深。
如今新友兄即使到了“坐享其成”的退休悠闲年龄,也仍然孜孜不倦在诗歌的路上奔跑,行文结尾,用诗人对家乡的一句古体诗结束:“金山银山醉美蓝山,离乡回乡富裕家乡”。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