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树添新韵:深圳城市品质提升的历史守望者丨守护绿美古树名木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文 记者 李忠/图
2024-08-07 20:52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中英街一株国家三级百岁古榕在原址保护和微景观改造后焕发新生

石岩阳台山下,古树参天,书声琅琅;沙头角中英街,风雨变迁,古树见证……随着一系列民生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老城蝶变,新城崛起,深圳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致力于古树名木原址保护,让这些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古树,依旧苍翠遒劲,生机勃勃。

石岩一株508岁古樟树在阳台山小学改扩建工程中获妥善原址保护。

步入宝安区石岩街道乌石岩社区,一株高约20米,平均冠幅约30米的古樟树赫然在目。作为国家一级古树,它历经508个春秋,依然郁郁葱葱。其旁,一株208岁的国家三级古榕树与之相依相伴,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

据深圳民俗学家考证,这两株古树,相继见证了石岩从北宋先民开拓到明朝军事要冲,再到清朝客家人迁徙与墟市繁荣的变迁。婆娑古榕、乌石岩庙、社戏台址等,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石岩一株508岁古樟树在阳台山小学改扩建工程中获妥善原址保护。

两株古树,在阳台山小学改扩建工程中获得了妥善的原址保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专家研判、指导建设方比选优化,最终确定了“三横一竖”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紧凑布局、建筑退线、场地调整、跑道缩短等,既满足了现代教育对教学、生活、运动等功能的合理需求,又对古树的根系、日照和通风影响降到最小,实现了古树与公园、社台、校园的和谐共生与景观对话,让重要文化和历史节点得以融合并焕发新生。

如果说,石岩的古樟是岁月的见证者,那么中英街的古榕则融入风雨同舟的真情。

在盐田区中英街,7株国家三级古榕树树冠广展,树形优美。早在清末,这些榕树的栽种就寄托了村民为亲人出海打鱼祈福的美好愿景,也伴随着中英街从边陲渔村成长为今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中英街一株国家三级百岁古榕在原址保护和微景观改造后焕发新生。(上图为改造后,下图为改造前)

在中英街深港旅游消费合作区的建设方案中,古树原址保护被置于重要位置。以中英街桥头街古井旁一株138岁的古榕树为例,通过实施树池外拓、增设镂空围栏、设置环形座椅等微景观改造措施,有效改善了古树的立地环境。同时,依托古树规划建设的生态休憩型城市公共空间(年轮广场),使古树周边场地更加开敞,通风透光条件更为优越,城市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古树与中英街主街、吴氏宗祠、天后宫、桥头街等景观融为一体,为其融入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活脉络创造了优越条件。

中英街一株国家三级百岁古榕在原址保护和微景观改造后焕发新生。

而在中英街海堤达标加固工程项目中,针对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旁一株138岁古榕树的原址保护,最终确定了“堤顶路面及防浪墙改造”方案。即古树附近的海堤不做主体结构拆除,仅对路面以上部分进行改造升级。这种“因树制宜”的做法既提高了古树控制保护范围的防洪防潮防护效果,又将项目对古树的生长扰动减少到最小。

中英街海堤达标加固工程项目对一株138岁古榕树原址保护采取“因树制宜”方案。

古树的年轮,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与根脉,也见证着发展的活力与精彩。

深圳特区报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近年来深圳已有多个民生工程类项目在建设中实施了古树名木原址保护,如大鹏王母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坪山江岭村老围屋修缮、南山永福正街大板桥综合治理等。

这些项目,以民为本,补短板、增福祉、暖民心,同步又做好古树名木原址保护、社区微景观改造,彰显了深圳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自然珍宝的智慧和包容,也让古树名木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绽放出新光彩。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文 记者 李忠/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