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提升人居品质 古树共生留住百年乡愁|守护绿美古树名木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文 记者 李忠/图
2024-07-11 23: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与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树,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和谐共融。这是盐田区江屋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将是未来深圳城市更新中的常态趋势。在“林长制”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深圳城市更新项目正积极实践古树名木原址保护的绿色理念,让历史与未来、城市与自然在这片热土上交织共生。

南山区大冲村城市更新后的现代高楼与百年古树相生共融。

始建于清朝的盐田区明珠社区江屋村,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客家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早在清同治年间《新安县全图》中已有记载。该地自然资源丰富,珍稀植物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樟科、茶科、桃金娘科、梧桐科等典型的热带科植物外,还有刺桫椤、穗花杉、白桂木、土沉香、粘木等珍稀濒危物种,更有多达10株生长茂盛、亭亭如盖的百岁古树。村中的老祠堂、关帝庙与古树相映成趣,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世代村民的情感与记忆。平日里,村民们在古树下制作传统美食、休憩议事,构成了一幅幅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

2017年4月,盐田河临港产业带被批准为深圳市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作为盐田区推动山海港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江屋村开启了城市更新的新篇章,旨在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并完善公共设施配套。

江屋村二期城市更新项目中,紧邻的3株国家三级古树——包括一株220年的古樟树和两株110年的古龙眼树,成为保护工作的重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建设单位精心编制了古树原址保护方案,通过外移建设红线、优化基坑支护设计等措施,确保了施工活动有效避开古树保护范围,同时实施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包括土壤监测、根系保护、病虫害防治以及临时排水、回填反压、避免流砂、注浆堵漏等应急预案。

值得一提的是,江屋村以古树为中心构建社区活力中心,将古树生态景观融入城市更新整体景观设计,营造可供运动、纳凉、休憩、教育的公共景观节点,同时避免对古树周边地面硬化处理,适度设置照明设施,引入微生物肥与蚯蚓投放等生态修复技术等。这一方案,对古树立地环境改动较小且有利于古树生长,既可最大限度减少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又能让古树“活起来”“传下去”。

盐田区江屋村的古樟树历经220年岁月洗礼依旧枝繁叶茂。

据悉,为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并避免过度拆建带来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相继出台了涉古树名木原址保护的政策规定。深圳市于2016年在《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中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规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22年出台文件明确涉古树名木的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项目须在项目规划阶段编制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并通过专家评审及主管部门审核;2023年根据《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中古树名木保护专章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古树名木保护方案审核流程;2024年制定《深圳市建设项目涉及古树名木原址保护方案编制指南》。这一系列针对性强、可行性高、操作性好的举措,为古树名木在建设浪潮中筑起了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安全防线。

在南山区大冲村、龙华区龙胜南等城市更新片区,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也考虑到古树关系城市历史文脉传承,要求建设方在城市更新中实施古树原址保护,并积极协调、指导建设单位创新突破,将古树打造为更新单元特有的风景,同时多次组织城管部门、属地街道、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专家等召开论证会,就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对古树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终确定以古树为中心建设古树广场、古树公园等公共配套空间。

南山区大冲村城市更新后的现代高楼与百年古树相生共融。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深圳的城市更新正不断推进,既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努力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凝聚百姓深厚情感的古树名木、建筑遗存,留住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文 记者 李忠/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