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非洲的八堂课》,是法籍刚果裔作家阿兰·马邦库2016年在法兰西公学院主持艺术创作教席时的演讲合辑。马邦库属于新一代非洲法语作家,他1998年首部小说《蓝-白-红》聚焦非洲在法移民现状,一举夺得当年的黑非洲文学大奖。
《关于非洲的八堂课》 [法]阿兰·马邦库 著 邬亚男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马邦库关注文化多重性的文学诉求及其内含的世界主义精神,作为签署《走向法语世界文学》宣言的44位法语作家之一,马邦库曾在《候鸟之歌》中明确表示:“我们的使命在于沿着法语世界文学的路径,扼要地勾勒它的轮廓,但应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分散、更喧哗的空间中予以审视,那就是世界。”可见,马邦库尝试开掘的是全球化浪潮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世界文学视野,表达了一种重构法国文学与法语世界文学关系的未来愿景。
马邦库的越界思维浸润着这本《关于非洲的八堂课》的始终,在文学、电影、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自由穿梭,以综合性的立场引导读者审视“法语世界”这一模糊概念。他试图从作家的角度与视野出发,“揭示法语文学作品不止法国一个中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重塑百年来非洲和非洲裔的文学史。
书中,马邦库在第一堂课中,提纲挈领地勾画出20世纪黑人文学“从至暗到光明”的时空轮廓;第二堂课聚焦“黑人性”思想与运动;第三堂课则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非洲文学的发展趋势,简要描绘了非洲法语文学的谱系与生态;第四堂课的显在主线是介绍非洲文学作品在法国的出版情况;在第五堂课中,辩证地看待“民族文学”概念背后的隐藏逻辑,反对以地理、民族、语言等因素制约文学的自由创作,并从中延伸出以艺术再造世界的世界主义指向;第六堂课“黑色法兰西”以法国废奴纪念日为起因,开门见山地谈论法国社会的移民问题,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了法国社会的构成变化;第七、八堂课则关注非洲“儿童兵”现象与卢旺达大屠杀,强调并批判西方殖民主义在非洲遗留的问题。
作为一名以文字介入世界的作家,马邦库在《关于非洲的八堂课》中把自己关于非洲文学、殖民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大众化,主张一种勾连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后殖民主体的“真诚史”,以反映非洲大陆百年来独立精神的丧失与重塑。
非洲,曾经是欧洲殖民者的发明,“一个和文明社会相互龃龉的世界”,身为作家的马邦库则极力避免陷入悲观主义或以偏概全的片面性,提醒我们要“平和有礼地重读我们共同的过去”,因为“没有哪个种族能将美貌、智慧和力量全部垄断”。马邦库始终秉持“世界是加法与乘法,而不是减法或除法”的原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面的非洲形象,尤其突出其文学性的一面,旨在推动非洲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