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理论周刊

龚晓峰
2024-07-23 09:33
收录于专题:圳学习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必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提要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必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最大程度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必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最大程度贡献。

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质量”,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3.46万亿元,以0.02%的全国土地面积占比贡献了近2.8%的全国经济总量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万亿元,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2024年上半年,深圳累计进出口2.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规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在全国、广东省占比分别为10.4%、50.4%,各提升了2个、6.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34.9%,位居全国第一;进口7924.5亿元,增长26.5%,位居全国第三。深圳进出口已连续4个季度超万亿元、连续9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深圳将坚定扛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牢牢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进一步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走在前、干在先,争取更多改革事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4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中国第一”,近三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推广深圳改革创新举措87条,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0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前海累计8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深圳将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等各方面各领域开展改革,力争更多改革事项成为中国第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

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深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城市运行更加安全。

建议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高效畅联的枢纽城市、先锋示范的智慧城市。着力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研发投入强度和产业创新能力迈入世界一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深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连续4年蝉联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一,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全国平均的2.2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位居全国第1,形成了全国独特的“6个90%”创新体系。

建议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提高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积极主动配置国际资源,引进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五、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近年来,深圳大力补齐高等教育、基础研究、高端人才等方面短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一所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全球50座科创城市第二,累计培养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技能人才超400万人。

建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战略,做大做强“20+8”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1.9%,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连续2年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

建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入推进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推进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七、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打造法治城市示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深圳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30多年来共立法500多项,是全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其中超过1/3开全国先河、填补国家立法空白,打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名片”,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获评全国第二。

建议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进一步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加快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创宜游的城市文明典范。

八、对标全球最好最优最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深圳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标全球最好最优最强,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五连冠”,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深圳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集中优势资源梯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独角兽”企业由高估值尽快变成高产值,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强化产研、产教、产融、产需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需求问题,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作者系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龚晓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