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什么——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讲座在南山区图书馆举行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尹璐琪
2024-07-11 09:39
收录于专题:见南山·文化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日前,南山区图书馆“中国文化第一课”全新推出的《文字艺术的哲学和美》系列讲座第二期开讲,邀请书法大家、原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审龙育群带来主题为《书法是什么——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精彩分享。活动吸引了近百人现场聆听,线上直播观看受众近三百人。

龙育群从“书法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提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龙育群从世界文字的发展历史谈起,然后带领大家从哲学高度认识中国书法的美学意义,分享了汉字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中国书法的阴阳形势、中国书法与中国人的时空观念等主题,佐证“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个论点。

世界文字的发展早期都起源于象形文字,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文字的演绎,只有中国文字保存下来象形文字的基因,这证明了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断层。中国文化没有断层的根本是缘于其强大的包容性,中国在历史进程中上即使土地曾经被征服过,但文化不曾被征服,相反,那些征服者反而被汉化,汉字因此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质被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看,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龙育群介绍说,“阴阳形势”是理解书法的关键词。汉字的结构、用笔的轻重缓急浓淡密疏、对书写力度的要求,以及在书写展开过程中,空间和时间的变换关系等,都体现了书法的形、势等阴阳关系。

因此,书法在写作时植入了写字者“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是写字者个性化审美、思维思辨及观念理念的信息传达。

活动中,龙育群还分享了自己学习书法的心路历程。

退休后他开始零基础学习书法,从一种“玩”的不执着心态开始,但又用一种“玩就一定要玩好”的持之以恒的态度,每天五六个小时,十几年如一日地练习,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学习书法之前,龙育群曾经“玩”过一段德国古典音乐,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德国音乐和德国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二者在艺术的浪漫属性和哲学的逻辑属性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

后来学习书法,那段音乐的学习过程,启发他开始思考中国书法和中国哲学的关系。

他提出,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浪漫的,哲学是逻辑,逻辑是严谨的。书法和哲学的关系,就是浪漫和严谨的结合,这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龙育群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到,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因此书法学习练习的过程也是自己过往经历经验被激活的过程。

此外,龙育群自身经历也佐证了“要学习东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他把生命拆分成七年一个周期,认为七年的坚持和努力,可以“干出一样东西来”,他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干任何一个事情,你只要想去干,没有干不好的。”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龙育群的心态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开始学习,取得一点成绩后他也曾沾沾自喜,后来被批评后开始沉下心来练习,坚持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到如今已经坚持十多年。

回头看自己的书法,龙育群谦虚地表示“最初的字很不怎么样,到慢慢觉得还可以,再到现在的状态,感觉功夫都没白费。”

这个过程中,外界对龙育群书法作品的评价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业内专家对龙育群书法的评价,五年前是“临摹达到了一种境界”;如今是“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

龙育群老师的演讲引起观众极大兴趣,讲座结束,观众互动热烈。有小学生咨询自己练习书法应该从哪里开始;有中年人咨询“书法是艺术,但孩子就业需要的是理工农医这些现代技术,如何平衡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有退休人士表示,自己是书法小白,想请教学习书法的逻辑顺序;也有专业人士询问书法和展厅文化的关系......龙育群老师为听众一一作答。

据悉,南山图书馆于2021年推出“中国文化第一课”阅读推广活动,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挖掘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从气象万千的表现里探索中国艺术的文脉基因,让读者参与并沉浸其中,藉由对文化内容的深沉品读,激发公众内在的文化自信。2024年,“中国文化第一课”再次启航,聚焦于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文字,推出全新系列讲座《文字艺术的哲学和美》。该主题系列分为8场讲座,特邀书法大家、篆刻大家、文字美学大家以及文字设计大家,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字的哲学与美学,带领读者走进神奇的汉字世界。

(图片由南山区图书馆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尹璐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