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
Δ 薛其坤院士。(图片源自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记者从获奖名单中发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薛其坤院士自2020年11月起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率领团队取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作为中国量子科技战略科学家,他一直积极为中国量子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为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发挥出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多个深圳创新主体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捧杯。
其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HUGUANGCUI参与的“高速移动复杂场景信道特征及传输理论”项目获评二等奖。
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南方科技大学胡清参与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深圳大学朱建波参与的“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 项目获评一等奖;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张德元、李安宁等人参与的“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及产品体系创建与国内外推广应用”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谭焜参与的“云计算系统的低时延关键技术”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罗军等人参与的“无栅格动态调制灵活速率光传送网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杨之诚参与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项目、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张鑫参与的“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获评二等奖。
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包括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各类深圳创新主体出现的频率更高。
其中,中海油深圳海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参与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就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的“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项目、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及“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基于聚烯烃凝聚态结构调控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数量约占该奖项的半壁江山。
此外,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项目,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面向高性能芯片的高密度互联封装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鹏城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参与的“超大规模多领域融合联邦靶场(鹏城网络靶场)关键技术及系统”项目,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参与的“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的“按需可重构的智能业务网络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项目、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上榜项目可发现,深圳的优势产业领域中已具备突出的研发实力,并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创新引领作用。在众多创新主体中,除了华为、中兴、比亚迪、大族激光、深南电路、华润三九等龙头企业,也有星源材质、赢合科技、先健科技、精锋医疗等新锐企业。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的科研人员也参与了多个项目,鹏城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亦展现不俗的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