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开始明显升温。老祖宗从实践和经验中得出的“常识”是非常接地气的。果然,过去的小半个月,气温一直在30多度徘徊,有的地方高温到40多度,咱青岛因为沾了大海的光,气温始终没突破“红线”,让外地人羡慕不已。
芒种过后便把接力棒交给了夏至。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古人认为这是阳气极盛的标志,意味着气候进入盛夏,天气将逐渐转入炎热,又热又闷又潮的“三伏天”,连续三个月的“三夏”随之也会到来。人们所说的“热浪滚滚”,正式掀起了波涛。
盛夏的滋味不好受,即便现在有现代化的制冷设备,可以让人不为酷暑所困所扰,但无处不在的热气流,总归让人心烦意乱,有人称之为“情绪中暑”。话说得可能过重,但闷热气候容易上火、烦躁,这是事实。记得小时候住大杂院,邻居之间动不动就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个脸红脖子粗。夏天这种情况特别多,隔三差五便发生。究其原因,住的拥挤,人又多,夏天户外活动频繁,像在屋外生蜂窝煤炉子做饭,坐在门洞里乘凉,在大院里拉绳子晒衣服等等,看似平平淡淡,家常琐事,但往往会因为一句不中听的话,一个不经意间的动作,或者一段轻描淡写的抱怨,便点燃了心头莫名其妙的火,立马拉开了剑拔弩张的架势。当然这种状况不是现在就有,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都会如此,只是现在随着条件的改善,特别是“聚堆”居住的现象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摩擦的几率越来越小,盛夏因为情绪波动而激起邻里纠纷的“糗事”,更是销声匿迹。这种“风平浪静”令人欣慰,令人感叹,毕竟是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修身养性的结果,内心自我调剂平衡的成果,以及内外环境平和顺畅的硕果。
坊间有“心静自然凉”一说。夏季产生的酷热,人们需要去抵御,去化解,直至去战胜。靠什么?古代文学家嵇康开出过“妙方”。他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可见保持心平气和,时刻进行自我调节,是何等重要。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总是一团和气,相敬如宾,时间久了,意见相左,看法各异,必定会产生一些分歧。说起来这很正常,但怕就怕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非要争出个高低。若碰上个火气大、心气盛的,不吵个人仰马翻不算完。这就会让夏天的闷热更加“火上浇油”,由此延伸下去,友情会就此瓦解,感情会因此消退,人生也会凭空增加一些烦恼,换来的就四个字:得不偿失。
夏至之后蝉会逐渐展翅鸣叫,“处处闻蝉响”会成为常态。蝉叫声有人喜欢有人嫌乱,关键看有什么样的心境。平和、心静,会悦耳动听,焦躁、心烦,会嘈杂刺耳。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