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开始讲述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对深圳来说,其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
1987年2月,深圳市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府1987第18号文),这是全国第一个下发的此类文件,拉开了科技人员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组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序幕。这既是深圳企业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也是深圳科技创新史的新起点,对深圳的发展意义深远。
1987年2月,深圳市颁发《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府1987第18号文)。来源:读特视频库
后来在1993年,深圳又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这是关于民办科技企业的第一个行政法规。《规定》确立了民办科技企业的法人地位,从而在法规基础上保证企业家能够放心创业;逐步落实了民办科技企业的税收、户口、职称、出境等各项鼓励扶持优惠政策。由此,深圳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科技人才,促使民办科技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迅速成为深圳高新技术发展的主力军。
有一次采访李灏书记,就这个问题我问道:“深圳为什么要专门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发一份文件呢?”李灏哈哈一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是因为深圳的科技力量太薄弱了。深圳没有国家的科研机构,没有老牌大学,缺乏基本队伍;但反过来说,深圳这块热土当时又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许多科技人员,他们抱着创业热情来到深圳、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此外,初创时期的深圳特别缺钱。深圳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成为资金吸铁石、吸引各种资金流到这里。因此,必须开放投资领域,让社会上的各种资本愿意到深圳来开公司、办企业。一开始在市领导的头脑中,就朦朦胧胧有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办社会主义事业的想法。但是,由于大家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怕反对的意见太多,需要讲一点策略,就先从鼓励科技人员办公司开始试水。多数人对此比较容易接受。文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承认知识产权,科技人员可以用专利等入股。一个科技人员提出申请,先由市科技局审查通过,两个月后到工商局注册登记。深圳的民营科技企业就这样起步了。”
深圳首家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是哪一家呢?查了一下资料,是深圳市智能设备开发公司。总经理叶念国(1935-),湖北红安人。他是我国优秀的电力专家,原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系副教授、从事教学科研30年。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科研和教学工作,曾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年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他最早提出了研制电力遥视警戒系统的产业概念。他当选为深圳市首届优秀专家、深圳市政府科技顾问。
截至2003年底的统计数字,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25080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1570亿元,工业产品总产值1498亿元,上缴各种税金总额251亿元,出口创汇51亿美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中,工业产品产值过百亿元的有2家,过10亿元的有9家,过亿元的有64家,过千万元的有327家。民营科技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认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54家,比上年翻了一番,占全市新认定企业256家的60%;到2003年底,民营高科技企业累计达到398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73家的59%,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274项,占全市当年认定总数443项的62%左右。
到2018年,深圳205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89家,占92.2%。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
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黑水晶”。来源:深圳商报
截至2019年末,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万家,全市73%的授权发明专利、80%以上的创新载体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的中国驰名商标、93%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6%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均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吸引研发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力军,创新成果转化率全国领先,创新驱动发展特征突显。
深圳不仅涌现出腾讯、华为、比亚迪、大族激光等一批行业龙头民营企业,还孕育出一大批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机器人产业的优必选、动力电池制造领域的吉阳、新材料领域的绚图新材等民营企业,便是其中的代表。
华为、中兴是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通信行业中的“双子星”。下面分别讲述一下两个企业的创业故事。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露锋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