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首演成功,观众澎湃共鸣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苏靖驹 摄影 陆颖
2024-05-10 10:59
收录于专题:深读寻乌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1930年5月,红四军南下寻乌,毛泽东同志在此作了20多天的寻乌调查,并写下《反对本本主义》的光辉著作。近一个世纪后,以“寻乌调查”为原型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诞生。5月9日晚,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座无虚席,该剧首演大获成功,引发观众澎湃思潮和强烈共鸣。

1930年5月,红四军南下寻乌,毛泽东同志在此作了20多天的寻乌调查,并写下《反对本本主义》的光辉著作。近一个世纪后,以“寻乌调查”为原型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诞生。5月9日晚,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座无虚席,该剧首演大获成功,引发观众澎湃思潮和强烈共鸣。

本剧由深圳市委宣传部、赣州市委宣传部、龙岗区委宣传部、寻乌县委宣传部共同出品。

上世纪30年代,正是黎明前的黑暗。伴随着主创的动情演绎和极具时代感的舞美,观众被带回到1930年这一历史拐点。彼时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刚打下了江西省信丰县的红四军,浩浩荡荡开进位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寻乌城,接连的胜利使得中共中央上下被一股“左”的浪潮席卷,尤其当长江局留苏特派员刘致明到来之后。而任职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却忧心忡忡,一方面是长江局要求向中心城市进发的指令,另一方面他又真切地看到红军在地方的根基并不稳固:土地革命尚未完成,农村问题既未研究透彻,城市商业管理经验更不具备。刘致明、毛泽东两人开场就爆发的激烈分歧,赋予了《叩响》跌宕的戏剧张力。

毛泽东决心深入寻乌展开调查,将问题一一研究透彻。随着一扇扇大门的叩响,一场场激辩的展开,在思想的激烈交锋中,一代伟人的政治智慧和卓越洞察力跃然眼前。当赵旭饰演的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描绘新生活的画卷,在老百姓一声声“红军万岁”的深情告白中,深深共情的观众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次调查何以攸关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群山之中的小县城何以成为1930年中国革命的缩影?真正的调查应当如何做起?“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何而来?在《叩响》的带领下,观众一点一滴深入感受这一故事的内核,带着对革命斗争的思索,感受精神的洗礼。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表演太精彩了,令人陶醉。”市民许先生表示,“演员们的情绪非常饱满,情节的设置更是巧思连连。通过这些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诞生的时代背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实事求是精神是多么可贵?大家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市民谢女士对《叩响》期待已久,“两小时的演出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的情节一段接着一段,眼睛都舍不得眨,两小时实在看不够。”

“今天的舞美设计让人印象深刻。”从事文艺工作的市民叶先生表示,尤其剧中许多造型不一的门,还有表演过程中叩人心弦的“巨响”,“叩响”这些门,也震撼着大家的心灵。

“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剧末,毛泽东铿锵有力地说道。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让红军离真相更近,离人民更近。舞台上,一扇扇关闭的“大门”被“叩响”,这是老百姓的“家门”,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门,更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苏靖驹 摄影 陆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