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芯片、软件与计算”(软件与计算类)重大专项项目的通知
2024-04-30 15:05
摘要
省直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部署,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现启动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芯片、软件与计算”(软件与计算类)重大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指南见附件1)。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
申报单位为省外地区的,项目评审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港澳地区高校院所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粤科规范字〔2019〕1号)文件精神纳入相应范围。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经竞争性评审,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管理。入库项目在满足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主要团队到广东落地,且项目知识产权在广东申报、项目成果在广东转化等条件后,给予立项支持。
(二)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鼓励企业牵头申报,牵头企业原则上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或中青年创新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必须有自筹经费投入,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70%;非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
(三)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单位总体不受在研项目数的限项申报约束,申报单位应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注重加强资源统筹和要素整合,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原则上每个项目的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含)。不鼓励同一研究团队或同一单位分散力量,在申报同一专项(或专题)时,同一研究团队原则上只允许牵头1项或参与1项,同一法人单位原则上只允许牵头及参与不超过3项,否则纳入科研诚信记录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项目负责人应起到统筹领导作用,能实质性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拉本领域高端知名专家挂名现象。
(五)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技术、产品、经济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
(六)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牵头承担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承担项目的核心研究组织任务,分配相应合理的资金份额。
(七)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项目负责人有在研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未完成验收结题(此类情形下该负责人还可作为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团队);
3.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4.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5.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6.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7.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8.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八)申报项目还须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
二、申报方式
(一)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指南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推荐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确有不宜通过网络形式提交的,由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科技厅严格把关后可走线下申报。
(二)项目评审评估过程中需要提供书面材料的,由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
(三)项目按程序获得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评审及立项说明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对申报项目的背景、依据、技术路线、科研能力、时间进度、经费预算、绩效目标等进行评审论证,并进行技术就绪度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评估:
(一)技术就绪度与先进性评估。本专项主要支持技术就绪度3~6级的项目,项目完成时技术就绪度一般应达到7~9级,原则上项目完成后技术就绪度应有3级以上提高(技术就绪度标准见附件2),各申报单位应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
(二)查重及技术先进性分析。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照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与广东省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查重和先进性等分析。
(三)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研究成果一般应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请各申报单位按照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见附件3)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项目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目标,并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勿简单以专利数量、论文数量作为项目目标。
拟立项项目按程序审核报批后纳入项目库管理,视年度财政预算及项目落地情况分批出库支持,结合项目进展分阶段拨付财政资金。
同一指南中的同一项目方向(或课题),原则上只支持1项(指南有特殊说明的除外),在申报项目(或课题)评审结果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予以并行支持。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20年7月30日~2020年8月30日17:00,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0年9月7日17:00。
五、联系人及电话
1.高新技术处(专题业务咨询):李传印,020-83163875
2.业务受理及技术支持:020-83163930、83163338
3.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综合性业务咨询):司圣奇020-83163838
附件:1.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芯片、软件与计算”(软件与计算类)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及细则
3.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
省科技厅
2020年7月29日
专题一:工业通用工具软件(专题编号:20200119)
项目1:国产CAD/CAM一体化设计平台软件
项目完成时,形成国产化三维CAD/CAM一体化设计加工平台软件一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建模内核技术及渲染技术,技术水平达到现有主流产品标准,兼容现在主流的中性数据格式规范;三维建模内核引擎的建模精度可达到10-5水平,建模尺寸范围可覆盖1-109,以支持应用层面从纳米到千米的不同单位的建模需要;三维渲染技术支持不低于4000万三角面片,帧率不超过30帧;具备不低于30000个组件的大模型一体化设计能力;提供20种以上CAM加工轨迹生成方法,能够为2-5轴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提供灵活多样的轨迹规划方法;轨迹干涉检查与加工3D仿真精度达±0.01mm;平台在不少于3个工业设计领域进行应用示范;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专题一:工业通用工具软件(专题编号:20200119)
项目2:国产化结构动力学CAE软件
项目完成时,形成结构动力学分析、热分析及其耦合分析等功能多数据融合CAE软件一套;软件可以处理亿级以上网格规模的结构动力学模型求解,对相同物理模型在相同求解精度和并行核数下,求解速度不低于传统有限元的求解速度,线性问题的求解速度比传统有限元至少快一个数量级;形成基于结构功能分析的非局部建模技术体系;形成一套多数据融合结构力学求解器和支撑的基础数学并行算法库,具备多数据建模和求解功能;动力学分析功能,适用于各类零件及组件的仿真,具有应力、温度、形变、接触压力分布仿真能力,能够进行热、噪声、热/结构、热/电等耦合物理场求解,支持十亿以上自由度的结构并行计算;具备基本的前后处理功能,包括CAD几何模型导入、结构部件定义,传统有限元网格生成功能、第三方软件有限元模型导入功能、基于网格的模型几何修正功能等。CAE软件仿真结果支持3维可视化功能。技术成果须在汽车、船舶等不少于2个行业领域实现应用示范;提交标准(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著作权不少5项。
专题一:工业通用工具软件(专题编号:20200119)
项目3:多物理场仿真算法及软件
项目完成时,在国产高性能计算机上形成多物理场高性能并行仿真软件一套;实现多物理场、多模式的耦合分析,支持多种并行算法和功能模块的集成,建立仿真应用的流程管理,具备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结构/固体和电磁等基础计算软件模块,和大规模正/反问题并行计算求解器;通用Benchmark基准测试集的总体并行计算效率提高30%以上,精度提升5%左右,可扩展性超万核;并行求解器种类不低于4种,反问题并行计算方法可扩展至5-10万处理器核以上;高维非线性微分-代数方程组核心求解算法,对比传统迭代法计算效率提高5倍以上;支持异构并行体系结构的结构非线性并行分析方法,对比国外领先的同类分析软件,性能提升10倍以上;对项目所开发的并行仿真软件进行应用示范,仿真软件需在先进材料、石油化工、能源安全和电气工程、航空航天、智能设备结构仿真等至少2个多物理场领域进行应用示范;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5项。
专题二:工业软件共性支撑技术(专题编号:20200120)
项目1:边云协同的工业大数据处理与智能方法
项目完成时,研发适用于工业智能设备相关场景的工业过程大数据边云协同智能处理软件平台一套;实现包括PLC、DCS、CNC等不低于100种数据源的统一实时采集;支持包括实时数据库、结构化数据库、表格文件等不少于30种数据源的对接;支持万级设备接入功能,支持不低于500万数据点/秒的实时数据写入功能;在10亿条实时数据记录下,实现毫秒级的数据查询功能;提供工业智能核心算法至少10种与核心应用至少10种;支持边云、边边协同统一管理,具有模型快速泛化与部署能力;对比云计算模式,在满足智能应用性能(如目标识别精度)的条件下,降低边云通信带宽、延迟等核心指标2倍以上;对比边缘计算模式,延迟降低50%以上,智能应用性能提高20%以上;技术成果至少面向2个典型工业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专题二:工业软件共性支撑技术(专题编号:20200120)
项目2:工业视觉检测与人机协作技术
项目完成时,研发人机协同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一套;构建符合指南特点的工业表观缺陷大规模数据集不少于1类,指标具有行业领先性;研制的工业视觉成像系统速度不低于每秒30帧,精度不低于5μ米;开发可在线学习和人机协作的工业视觉缺陷检测平台软件,形成可展示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协作增效示例,同时具备任务迁移能力,实现在20个GPU训练的情况下不同质量检测任务迁移单次不超过1小时;工业视觉缺陷智能检测设备,检测召回率大于98%,准确率大于95%;技术成果将在至少1个行业的典型企业形成代表性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专题二:工业软件共性支撑技术(专题编号:20200120)
项目3:工艺知识获取与软件化技术
项目完成时,研究面向行业领域的知识软件化理论与技术体系,面向行业领域构建知识驱动智能工艺优化系统平台知识库和推理机,研制集成到制造执行系统全面优化生产工艺;面向大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2个以上典型工业领域形成工艺知识规则不少于2000条,构建工艺知识模型不少于20个;采集不少于500家行业领域企业的生产工艺数据,形成面向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挖掘及知识获取平台;构建2个以上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形成不少于3个应用案例,应用效果达到生产工艺工作人员参与度减少60%以上、生产过程巡检工作量减少60%以上;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软件著作权不少3项。
专题二:工业软件共性支撑技术(专题编号:20200120)
项目4:多重网络化环境工业软件关键技术与系统
项目完成时,研发1套基于智能组件的多重网络化工业软件系统,构建多重网络化环境下的信息融合工业软件体系架构;软件系统基于智能组件的交互与协同,在不少于3种网络中实现工业知识、工艺知识及生产过程数据等多源异构工业信息的实时共享;使基于任务需求涉及到的多种系统软件间可跨层实时通信,从而协作效率提高20%以上。设计的工业软件组件模型使各类软件组件能根据多重网络结构和任务的动态变化进行智能搭配与优化控制,使得任务执行时间和成本降低30%以上;构建支持软件组件弹性调度与协同优化的关键算法库,可支持多种评价指标下动态、实时的综合单目标与混杂多目标复杂组件调度与决策,集成国际领先的智能组件调度与协同优化算法不少于10种;面向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提质增效的至少1个工业生产场景开展应用示范;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软件著作权不少3项。
专题二:工业软件共性支撑技术(专题编号:20200120)
项目5:数字孪生系统软件
研发基于多领域、全流程统一建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工业产品数字孪生系统一套;构建多学科工业知识模型库和多行业设备功能模型库1个,模型库覆盖基础模型不少于1000个,每个模型吻合度达到90%以上;产品设计研制与仿真验证效率提升30%以上;实现同时接入5-10个应用单位进行统一运营管控,覆盖管控场所/站点100个以上,设备智能运维支持10万个以上接入点;设备故障定位误差小于1.5%,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9%,故障发生率降低80%,实现全年无责任安全事故;技术成果须在不少于2个行业领域实现应用示范;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3项。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1:石化产品先进分子炼油技术工业软件
项目完成时,形成石化生产先进分子炼油技术工业软件系统一套,提供包括石化核心反应装置模拟优化、成品油调和、分子物性计算、物料分子组成计算等软件工具;系统需满足如下技术指标:反应装置模拟优化软件能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模拟与优化,包含分子级催化裂化反应机理模型,模型的反应数量不少于3000个,重要产物收率预测误差小于2%,并能输出汽油、柴油产品的分子组成;形成石化物料分子物性模型,包括密度、沸点、粘度、辛烷值、十六烷值等不少于10项性质;基于分子组成实验分析结果,全馏分实测分子数量不少于1万个,全馏分分子组成模型分子数量不少于2万个;油品调和软件包含分子级汽油调和模型,模型的分子数量不少于300个,能同时实现辛烷值、蒸汽压、馏程温度等重要性质的调和计算;形成基于光谱或波谱等技术的石化物料快速评价软件系统,能够将光谱、波谱解析为分子组成,解析出的全馏分分子数量不少于2万个。在石化企业形成至少2个应用示范案例;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申请国际专利不少于3件。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2:船舶工业钢模块工艺过程工业软件
项目完成时,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钢模块设计、仿真、制造为一体的全三维数字化软件平台一套,集成三维建模设计、CFD仿真优化、工艺规划设计的知识库、模型库与算法库;研制钢结构模块三维设计工具软件1项,支持结构、管路、电缆和设备空间布置相互碰撞的自动干涉检查,且准确率不低于95%,并支持海洋装备三维虚拟装配仿真;研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CFD仿真的结构设计优化工具软件1项;研制模型驱动的核心制造工艺设计工具软件1项,支持薄板生产工艺的标准舱室模块制造,以及切割、焊接、弯板、装配等制造工序的三维工艺规划设计数据输出;在5类以上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过程应用,实现产品建模率达到95%,模型信息完整性达到99%,在同行业内实现3家以上企业的应用推广;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软件著作权不少5项。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3:显示面板产业创新EDA技术
项目完成时,形成半导体平板显示设计与制造全流程EDA平台软件一套;EDA工具平台包含参数化版图图形设计自动化工具、集成物理验证工具、参数提取工具、模型提取工具和仿真工具等,并对标国际主流工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EDA工具平台能够支持异形显示、超大尺寸(>75”)掩模版拼接产品、高分辨率产品(ppi≥100)的设计和制造;电容电阻提取工具能够支持触控(金属网格)技术开发的需求;电路设计仿真和模型工具能够支持LTPS、IGZO等新型工艺器件及OLED显示器件开发需求;研发的工具平台应用于不少于三种半导体平板显示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流程,提升主流半导体平板显示产品良率不少于2%;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2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4:电动汽车结构及性能设计工业软件
项目完成时,研发面向电动力总成设计与优化的工业软件一套;该软件提供电机电磁仿真与设计、电机参数优化、变速器设计、电动总成机电耦合仿真等工具模块4个以上;电机与变速器设计仿真分析误差控制在5%以内;电机与变速器的设计周期由15天缩短至少30%;电动总成机电耦合仿真效率较传统的各独立商业软件之间的试错法提高5倍以上,仿真分析误差控制在10%以内;技术成果在电动汽车设计及制造领域面向至少4类电驱动总成中实现示范应用;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著作权不少5项。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5: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工业软件
项目完成时,形成面向典型有色金属型材挤压成型的系列工业软件,实现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全流程运行优化与决策智能化;型材挤压工艺过程仿真分析精度控制在10%以内,挤压工艺优化设计效率提高2-5倍;挤压温度控制在±3℃之内,工艺优化后,1600T挤压机挤压6系铝合金,挤压速度从8mm/s提升10%-20%;实现知识模型库不少于20个;挤压模空间关键尺寸的视觉检测误差小于0.02mm;模制造执行系统和挤压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包含的软件构件至少5个,计划任务达成率不小于95%,缩短计划工时20%以上;实现挤压生产过程各种运动行为仿真、挤压生产节拍可按需控制,实现100%分检;完成3种以上典型有色金属型材挤压模的优化设计制造及投产,技术成果实现应用示范,形成不少于3个应用示范案例;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于5项。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6:冲压工艺过程工业软件
开发冲压生产过程智能化系列软件,包括冲压工艺过程仿真与优化、冲压模具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执行系统、冲压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冲压生产自动化仿真与控制系统等软件;冲压工艺过程仿真精度控制在10%以内,支持零件可成形性快速评估、支持成形过程微波纹缺陷模拟且准确率不低于70%、冲压成形工艺优化迭代次数不高于10次,复杂冲压件平均试模时间缩短20%以上;模具制造执行系统和冲压生产制造系统支持事务并发数不低于1000个,计划任务达成率不小于95%,以复杂微波炉门体、抽油烟机导流板、家用空调前面板等典型产品冲压传统工艺作基准,模具试模时间缩短20%以上,实现冲压生产节拍按需控制,产品可实现100%分检;在汽车、机械、家电等领域完成5个以上应用示范案例;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软件著作权不少5项。
专题四:特色行业工业软件研发(专题编号:20200122)
项目7:陶瓷工业工艺设计与生产工业软件
项目完成时,研发高柔性化智能化陶瓷设计、制造、仿真、测试一体化工业软件平台一套;建立陶瓷工艺设计知识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工艺设计软件一套,突破陶瓷工艺仿真及优化关键技术不少于10项;该软件平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现场控制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15万小时,软件平台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1.5万小时;设备故障预警及诊断专家系统,故障预警成功率>95%,故障诊断成功率>95%;以2019年为基准年,节约能源成本10%以上;节约物料成本10%以上;减少人工成本10%以上;减少设备维修成本5%以上;综合减少单位产品成本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技术成果在10家以上陶瓷制造企业得到示范应用;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1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