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相信一定能有办法解决当下的教育困境。”宝安区西湾-海城小学党总支书记、西湾小学校长徐莹莹是个爱探索的人,遇到问题了,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解决办法。创办海城小学、在西湾小学重建之际被委以重任,从一所新建校到一所逾百年老校,她以“智能+评价”为代表,悄无声息地撬动了一场数字化转型推动的教育教学全场景变革和创新,推动师生“和悦生长”,如今,两所校园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数字化校园新生态。
让记者尤为感兴趣的是,在外界普遍关注信息化如何实现教育大数据处理的当下,徐莹莹已经开始思考并探索如何借助信息化,让办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发挥更大效用。
“个性化作业系统”打造专属错题本
小学三年级以上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生不超过90分钟,“双减”时代的作业要量体裁衣、凸显育人功能……看到聚集全市优秀教师打造的“双减”作业范本,徐莹莹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能有时间、有精力、有水平做到吗?”而在教学实践中,徐莹莹发现:“难!控制作业时长、布置分层作业,就像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分层’也是基础作业和拓展作业,实际上仍是两份指定作业,很难满足学生及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双减时代的作业到底该怎么留?我是校长,也是一名教师,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找到解决办法。”徐莹莹回顾,在开展“脑力激荡”的时候,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有没有增加老师的负担”,最终,我们选择让学生、家长自己上传错题,系统自动识别错题类型,根据知识点归类后,就可以提供低、中、高不同难度的习题;学生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选知识点、难度、题型,由系统自动生成习题。为了降低操作门槛,我们开发出专用“纸质错题卡”,只要会扫码就能上传错题,就能灵活使用这套系统。为了实现知识点和题库数据的高精度匹配,学校还专门组织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课程方案开展教研,精心开发习题、编制题库,也实现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反哺和触动。
记者看到,西湾小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这套“个性化智慧作业系统”,围绕“教、学、测、评、管”五个维度,借助“纸质错题卡”,能多场景、伴随式地采集日常作业及阶段性质量检测等数据,经过大数据诊断,即时向每个学生及家长呈现知识点缺失,并根据需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练习推送。徐莹莹强调,“作业系统中的三大个性化学习入口,帮助学生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还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研修资源,便于实施精准化教学、提高备课效能。”
“数字教育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等特征,能够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所以,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和生态性。”徐莹莹对教育的数字化应用潜能充满信心,也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从“新鲜感”走向“常态化”,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
“和悦生长评价”激发出学生内驱力
“西湾小学系统导入了VR智能体验室、沉浸式AI体验室、XR应急安全一体机、智能绘画、智能体育、个性化作业系统和可视化评价等,打造出一个数字化、个性化、AI赋能的未来教育‘金字塔’体系。”徐莹莹边走边介绍。采访恰逢阳光体育时间,校园内满是孩子们律动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声,重建后部分教学楼已投入使用,井然有序的西湾校园也为数字化升级留足了空间。
徐莹莹说,“数字化教育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教育评价的滞后,所以,从海城小学开始,我们就尝试打造一套‘智能+评价’可视化生长教育评价系统,通过数字化多模态数据的全要素评价,不仅让学生能‘自己看见’,还能让同伴间‘互相看见’,促进评价者与评价内容积极交互。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实现了评价有据可依、生长有迹可寻、教育有章可循。”
“它让‘激发学生内驱力’这件事有了抓手。”徐莹莹打开手机展示西湾小学的学生评价系统,记者看到:在数据支撑下,评价模型与该校“和悦生长”办学理念深度融合,系统从“班级量化、劳动任务、学业成绩、荣誉档案、日常行为”等多维场景采集数据,形成“悦智、悦健、悦劳、悦艺、悦创”五个维度,为学生成长“画像”。数据终端通过“智能+可视化”分析,能直观地以条形图、折线图、雷达图等数据结果,支持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和甄别。
徐莹莹介绍,孩子们可以用积分兑换“星光合影劵、共进早餐劵”等奖励,也可以在礼品机兑换礼物。另外,系统还创设了“植树”任务,学生要“采摘”自己努力获得的“能量球”浇灌树木,当树木“五维”都获得足够能量,就随之长大一级,逐级成长为大树后,学生就可以将其植入自己的生长园。儿童化元素的融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动力,更让评价“数据”变成了交互工具,让“任务”变成了孩子们热衷的“积分游戏”。
“教师评价”和职业倦怠说“拜拜”
从创建海城小学、到接手西湾小学,从一所新建校到一所逾百年老校,徐莹莹敏锐地关注到,校长和行政不可能看到每一位老师的所有亮点、无法关注其对每一项工作的态度。为了让老师“被看见”,她推出“早餐会”,每周三、四,和家长、老师们静静地在一楼“和悦厅”家长接待室享用早餐,了解各方的真实需求和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
“一个学校对自己的校长不信任是达不到‘和悦’的!”徐莹莹自诩并非“名校长”,但她最引以为豪的是,她用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创新作为打开了信任之门,推动教师评价变革的“一缕春风”吹进了西湾。
“如何激发不同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可视化评价对孩子们有效,那对老师们呢?”徐莹莹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长并不只是年轻教师的事,而是所有教师的事,我们要让每个老师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长路径。本学期开始,我们在西湾小学试行‘教师评价’体系,以积分量化教师在各个领域的成果和付出,以‘积分’定‘绩效’,从而实现奖教奖学的目标。”
“我们常说教师倦怠,为什么?因为以‘退缩’方式解决问题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个事情我不会,我就不碰它’,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个载体改变教师。”徐莹莹通过一整套系统,极大降低了教师的“成功”门槛。
“学校首先选择了‘项目式学习’,让老师在带领学生做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成长、主动创新,只要学生能做出一个东西、能站上台汇报,这就是老师的成功,学生、老师都可以积分。”西湾小学把“项目式学习”当成了一个“支点”,让项目式学习的思维方式也渗透到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除此之外,老教师工作分享、教师参赛的教研团队辅导、活动组织、宣传策划、交流互动,以及班级创优、学生荣誉、各类赛事……无论台前幕后、成果大小,教师在各领域、各层面的努力都会变成“积分”,并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绩效,一个学期的结果也显示,不同教师之间有的积分相差几十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能量和工作主动性的差异。“但也因为是首轮探索,我们还在对数据进行研究,争取下学期以更科学的赋分方式,缩小积分数据与实际工作表现的统计偏差。”徐莹莹补充。
“功成不必在我。我相信现在所做的事情短期很难有成就,但终有一天会开花。”作为一名校长、一名老师,徐莹莹更像一个孜孜以求的研究者,她细心地经营着这份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挖掘出它的研究价值。“我只想在做校长期间,能够整合自己的资源,解决教育当下发展中困扰学生和老师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作为校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徐莹莹说。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