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汤奇云、李健、安裴智新著学术研讨会在深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3-12-14 12: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日前,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为主题的汤奇云、李健、安裴智新著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

日前,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为主题的汤奇云、李健、安裴智新著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作为2023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主持。

彰显深圳文艺评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汤奇云、李健、安裴智是深圳三位代表性的文艺评论家,各有专攻,相得益彰。汤奇云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现当代作家作品叙事学研究、深圳文学批评与评论,现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艺学、文艺美学,现为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安裴智则长期致力于昆曲、红学研究,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上海、香港、武汉、黑龙江及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汤奇云《小说与诗学: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李健《“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安裴智《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三位深圳文艺评论家的新著展开深入研讨,并对深圳的文艺评论事业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学者对汤奇云、李健、安裴智及其各自的新著给予充分的评价,并认为三位文艺评论家的学术研究彰显了深圳文艺评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表示,“在深圳这个地方,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是大有可为的,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生活,有充足的经济科技发展经验,深圳文化也完全有可能走在全国前列。”王国猛强调,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理论指导,而理论的研究也离不开创作实践,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由此,他认为要打通市作家协会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之间的壁垒,既要打造深圳的文艺批评队伍,又要打造深圳的作家队伍,并融合双方力量来推动深圳文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王国猛指出,此次研讨会推出的三位深圳文艺评论家,专业领域各为不同,研究范畴涵盖古今,层次分明,他期待通过更多深入的研讨,让深圳的文艺评论家和作家走向全国,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深圳作家群。“推动深圳作家群走向全国,是离不开理论批评和理论总结的。”王国猛也希望专家学者们能更多地关注深圳作家群,更多地关注深圳的理论批评。他坚信,深圳应该是“文化的绿洲”,将来会成为“文化的森林”。

“中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这是在人类文化史、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国明认为,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为一个伟大的城市,成功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潮流的支撑是做不到的。他认为 ,“深圳很可能是中国甚至世界新浪潮的始发点”,所以有需要及时总结深圳过去4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保存好深圳的城市记忆。“我们完全有这个责任,或者说有这个义务,把深圳的经验固定下来,发扬光大,这不仅是寻找我们的发展后动力,而且还要传承一种新的文化。”

汤奇云:“有情的批评,有人的学问”

汤奇云的《小说与诗学: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是一本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与诗学的学术论文集。书稿致力于叙述创新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开展个案研究,以此考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精神的确立,以及催生这种新的叙事精神的情感结构与审美取向,呈现了现代中国文学叙事从“人学”到“情学”的理论思考脉络。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谢晓霞认为,以汤奇云来说,可以将其学问特色概括为“有情的批评,有人的学问”。第一,汤奇云是在主义之外寻找文学特有的情感和趣味;第二,汤奇云的批评和研究一直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秉承文学的核心始终是人,他做的是“有人的学问”;第三,汤奇云的文章大气,文风洒脱活泼,在自己的情感和理路中绽放生命的力度和强度。其文字“就像清晨的菜市场上鲜艳欲滴的、带着露珠的青菜一样,是鲜活的、饱满的、有滋有味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表示,深圳经过40多年的发展,科技已经跑到了全国前列,而文化在今天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尤其是要重视文化观念的建构。他认为汤奇云的《小说与诗学: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谈开,“所谓的开放性是根,与无限性结合在一起,它们提供了现代文化面向未来的一种无限增长的可能性。”杨扬期待深圳真正建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的、趋向未来的“未来文化”。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克眼中,趣味、精神和情感,可以视为汤奇云学术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赵目珍认为,汤奇云在书中采用很多跨学科研究方法,里面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同时,汤奇云有非常多独特的个人见解,而且他的每一篇文章的逻辑、脉络都非常清晰。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立青从汤奇云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关系、与20世纪80时代的关系,以及现代文学跟当代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解读。认为汤奇云深受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学批评、文论传统影响。20世纪80年代有美学热、艺术美学、人的主体性和“重返文学自身”的典型命题,以及宏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并置等,这在他的文章里都留有或深或浅的痕迹。他接受过完整的现代文学训练,这也为他的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提供了经验资源和理论视野。

融明语文创始人张博称赞汤奇云的《小说与诗学: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非常大气”,他的书里“是有生命的、有人的,底色是浪漫主义的,所以读他的文章感觉很亲切”。

“我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汤奇云在发言中用三个“幸运”描述自己的学术之路。一是参加高考,“完成了从大学到博士的全部学制教育,完成了从一个农民子弟向学者身份的转变”;二是受益于由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开创的“钱门学派”,“直到今天,这个学派依然在关照着我、指导着我,让我在文艺审美探索的路上享受到了人生的最大的快乐”;三是来到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工作。

李健:把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融为一体

“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丰富的“三曹”诗学。李健的《“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怀义认为,李健专注于研究感物美学,但《“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人,所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三曹”“七子”的诗文创作及其情感表达。王怀义认为,虽然这是一本理论著作,但书中对人生各种情感的概括,对于当下,尤其是生活在深圳这样一个独特环境当中的人来说,其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林训涛表示,李健这部著作提出“三曹”诗歌的创造性在民歌向文人创作的真正转化中的作用,提出“三曹”在创作实践中赋予比兴以新的内涵的新见,提出“三曹”诗学的精神传承与当代价值,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见。

在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韩伟看来,《“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有文学研究的温度,体现出一种文学史的意识,书里有一种具身意识,有一种同情之理解。这本书有着李健的自身感受,是有生命情怀的,是有温度的,而且是有理论高度的。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助理教授朱海坤表示,《“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拥有比较广阔的学术视野,抓住建安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人化转向,在进行理论阐述的过程中带有非常强的审美实践色彩,在书中进行了非常细腻的理论辨析,具有非常强烈的面向当下的品格。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助理教授李石认为该书体现了“三个意识”,包括理论体系意识、很强烈的批评史脉络意识和文学意识。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詹文伟则提到,从比兴诗学到后来的感物美学,再到现在的“三曹”诗学,可以视为李健的一条研究脉络。

“我读书、做学问,并不是为稻粱谋。”李健表示,自己做学术研究非常执着,从比兴诗学研究到“三曹”诗学研究,贯穿着他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思考这条主线。他将继续多为深圳思考,勤加著述,为深圳文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安裴智:用跨文化理论为昆曲正名

安裴智的《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并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院长朱栋霖表示,《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多方位研究昆曲文化身份的理论著作。安裴智的理论储备丰厚,研究方法新颖,他既具有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论的扎实基础,又勤奋钻研,深入昆曲音乐学——曲学,及时跟踪美学与西方当代文化理论,这使他论述起来能够打通古今、融合中外,形成跨文化比较研究之特点。他的研究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超越了过去单一艺术角度的研究,从跨文化、跨学科的高度展示了昆曲的中国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

朱栋霖认为,这部专著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来探讨昆曲的多元文化身份,选题颇具创新性,前人未对此问题有系统的论证,特别是探讨昆曲在建构中国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有较为深入的论证。一些观点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昆曲的文化地位,让人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昆曲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认为,此书从不同的范域对昆曲的文化身份做了详细的分梳,从历史发展,从礼乐制度,从韵文学文体,从声乐理论,从昆曲唱腔,从表演体系,从花雅之争,从剧本创作,从审美境界,从遗产学价值,从中国文化形象建构,洋洋洒洒,仔细呈现了昆曲的文化身份远超于一般认知的“旧戏”,而认识与理解昆曲的文化身份,对于中国人在新世纪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宇星则表示,该书跳出了对文本表演这些微观要素的研究,在跨文化理论视域下,对昆曲的文化价值、文化地位、本体美学等宏观性、整体性学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阐释,对于昆曲的研究、保护、传承乃至创作都有启发意义。

深圳大学中华传统艺术数字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仕国谈到,安裴智认为昆曲既有“曲体”属性,又具有“戏剧”属性,应该从“曲学”与“戏剧学”两个层面来评价昆曲的文化身份,才能科学而完整地把握昆曲的美学本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师李颖瑜表示,该书立足于当下昆曲发展现状,为昆曲“正名”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全书的历史性、理论性探讨,安裴智最后提出昆曲文化身份的丰富性,跨越韵文学、戏曲文学、声乐学、舞台表演学四个学科,表征着其在厚重的中国文化坐标中的多重身份与其作为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而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与代表。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郑锦燕坦言,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始终贯穿问题意识。这本书对昆曲文化进行系统的美学论证和文化学论证,恢复昆曲在文化史上应有的名分和地位;另外,采用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为昆曲文化身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荣誉会士李环认为,安裴智在书中仍坚持使用“度曲”二字令人惊喜 ,因为这包含着对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包括咬字、板眼、润腔、归韵等法则。

对于专家学者们对《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的中肯评价,安裴智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心得。他表示,在跨文化传播的今天,关于昆曲文化身份的定位、塑造与建构,需要一种珍贵的“跨文体意识”,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大美学意识”,同时要具备一种“整体诗学观”,而不能以过去那种狭隘的“剧种”“声腔”观念来定位昆曲,也不能把昆曲仅仅视作一种“戏曲”,更不能说昆曲不是“戏”。他强调,运用跨文化学理论与传播学理论考察昆曲艺术的传播,对于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汤奇云、李健、安裴智新著学术研讨会在深举行》)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