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暨粤港澳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论坛在广州大学举办,9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举行全新上线仪式,平台建设单位领导、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共同为平台启动全新上线。
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全新上线
著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表示,语言服务从学术构想逐步发展为一个学术体系,并逐步提升为国家语言规划的内蕴理念,开辟出一系列学术行为,取得良好的学术成效和社会成效。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语言服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要为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提供语言服务,促其“向上、向善”;另一方面,要利用大语言模型来发展语言服务,提升语言服务的广度、质量与效率。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强调,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数据信息已经是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关键性资源。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应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言服务智能化、交互性使用,推动平台多端协同建设。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应将科研项目核心内容成果化,建立多元主体的供给机制。
开幕式上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联盟的成员单位代表授证仪式。该联盟是一个联通粤港澳三地、政产学研协同的语言文字研究与应用创新平台,将重点加强大湾区语言生活和语言服务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应用,立足大湾区语言区情,充分发挥湾区丰富的语言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汇聚语言学研究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基础教育工作者和语言产业行业人员的智慧,扎实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字协同体的形成,以高质量的语言文字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增进港澳地区的文化与国家认同。目前,该联盟成员单位有34家。
广州大学教授屈哨兵指出,2023年,围绕“保障语言安全、共享语言资源、增强语言服务”任务目标,在全体建设单位共同努力下,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资源服务持续上新,在完善资源分级分类、实现资源扩容、升级平台体验、建设面向移动端的访问适配机制、实现无障碍访问等方面均取得快速发展。未来,将建立健全平台语言资源服务供给机制,打造平台多维度推广应用体系,打造平台多端适配机制,开发平台手机移动端,开发平台垂直领域大模型,全面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屈哨兵还提出,要着重思考人工智能背景下语言服务与世界、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语言服务与学科、教师和课程的关系,语言服务与行业内外和学生的关系;要把国家语言服务资源平台做成做大做优,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办好,把中国语言服务新论研制好,为中国语言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力量。
平台建设单位代表接受证书
据了解,广州大学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11年4月签订框架合作协议,2012年12月启动共建的广州大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成立后有三大建设目标:一是形成区位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支具有发展潜力和实践品格的学术合作创新团队;二是促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和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并着力推进研究成果服务社会与传播应用;三是逐步成为有特色的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南方)基地。经过10年的努力,均已较好实现。
联盟成员代表接受证书
2020年,国家语委批准依托广州大学建设国家语委第22个科研中心“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从2018年开始,该中心共已研制发布5部语言生活皮书,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团队逐步成长起来,2023年,获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称号。
据悉,本次论坛由广州大学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共同主办。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