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 深圳第一份报纸诞生记
丘盘连
2020-08-21 08:52

《深圳特区报》创刊号

距离《深圳特区报》1981年6月6日首期试刊的日子,虽将近40年,但我依然珍藏着试刊五期的样报。打开泛黄的报纸,40年前筹备创办深圳经济特区首份报纸的办报往事也随之流淌而出……

市委领导重视 紧锣密鼓筹备

1980年11月15日,中共深圳市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筹办一份报纸。此前,宣传部新闻科就多次提出过办报纸的问题。有了这一“决定”,也就有了“尚方宝剑”,筹备工作就能大张旗鼓进行。

根据我翻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的笔记本,有这样一段记录:1981年4月3日上午,李伟彦部长召开宣传部全体会议,部署第二季度工作。谈到的第一点就是要抓紧筹建报纸,要突出抓紧报纸的试刊工作。此后,四、五两个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深圳特区报》的试刊工作。在宏观方面先后讨论过包括报纸的性质、定位、读者对象、报纸特色;微观方面,一至四版每一版的内容、栏目设置等等,其中还特别讨论到试刊第一期的社论和发刊词的内容。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版面和报道题材,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畅所欲言。最后,定下了40条采访题材一一落实到人。我承担的主要题目有:深圳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着重报道经营方法——先卖房、后盖房的做法)、从深圳经济结构的变化看特区经济的发展(仅限于工业方面——采访引进办公室)、本市电子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九龙海关新气象、我市最早由香港方面经营的商品住宅楼之一翠竹苑竣工入伙、深圳小孩入学难等。这些稿件在试刊五期都陆续见报。值得一提的是,张洪斌除了负责社论写作包括任仲夷谈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前景、深圳特区发展公司负责人答记者问等多条重点稿件外,还主动提出采访上海服装公司开业、北京医药公司(同仁堂)盛张迎客两条小稿件。

在正式试刊前的四、五月份,李伟彦、张洪斌经常跟我们在一起交流如何办报。如报纸拟到香港印、由林雨纯、张黎明两同志前往广州,请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书写的《深圳特区报》报头两种字体的原样,让我们选择,大家嘻嘻哈哈,七嘴八舌说一通。那时,我们都是一些三十多岁(有的还不到)的年轻人,头脑比较简单,说话办事没有“瞻前顾后”的习惯。

木板房内试刊 取道香港印刷

1980年11月15日,深圳市委常委会上作出由宣传部负责筹办报纸的决定,并要宣传部提出可行性方案。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彦当时提出了“先办试刊,委托香港《文汇报》或《大公报》印刷,印刷的外汇费用,由市财政解决”的方案。在几番请示、报告后,宣传部申请到了3000元开办费,用作购买文具和工作人员交通费、夜餐费。而办报人员在筹备和试刊初期,则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全体同志为主力,加上陆续来的其他成员共有八九人。李伟彦亲自任社长,由原是新华社记者、后来成为《深圳特区报》首任总编辑的张洪斌率领,拉起了一个临时的办报班子,开始了艰难的筹备和试刊工作。

最开始,我们借用原市委大院(蔡屋围旁、原宝安县委所在地)旁边一间破旧木板平房作为办公室,面积仅十多平方米,几张旧桌子,几条木长凳。除了条件艰苦,我们还面临各方舆论压力,如“特区办一张报没什么意义”“深圳小小一块地方有多少新闻可刊登?”等等。但我们这帮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宣传部长李伟彦的领导和张洪斌的直接指挥下,无所顾忌地展开探索。大伙白天奔波采访,晚上就在拥挤的小办公室里写稿,内容则重点关注和宣传特区的新生事物、新的做法和新鲜经验。

由于资金紧张,无力购买印刷设备,《深圳特区报》从1981年6月6日第一期试刊到1983年12月1日,这期间的报纸都是在香港文汇报印刷的。香港文汇报鼎力支持,在他们大楼的十一层给了我们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这间房里摆放了三张办公桌、两张床和一个文件柜,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特区报四个版的小样、大样、清样都是在这里修改、审定后付印的。当时在香港负责编报的有陶牧、丘盘连、邢平安、胡向东、卢绍武以及戴木胜。总编辑张洪斌同志也时常和我们一起过香港审稿,如果有事情走不开,则星期六赶来。周一至周三,总编室将各部送来的稿子编好,周四由我们将稿件带到香港改小样、审大样、付印,星期天再把报纸带回来。我们这批人便又成了发行员,奔波于大街小巷,将报纸送到各单位和市民手中。

头版刊登广告 石破天惊之举

作为特区的首份报纸,《深圳特区报》从试刊起,就敢于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以及陈腐的旧观念决裂。其特别之处首先体现在报头。报名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秦咢生题写,活泼、洒脱又不乏稳重之感。尤为醒目的是,当时全国所有报纸的报头字平时几乎都是黑色的,而《深圳特区报》从试刊第一期起就用红色,令人印象深刻。其次,考虑到对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宣传的需要,当时版式采用的是竖排、繁体字,以方便当地居民的阅读。这种版式一直沿用到正式创刊后。直到1986年5月1日,报纸才改用简化字,1987年1月1日则由竖排改为横排。

我们从试刊起就在一版刊登广告,从地产到餐饮均有涉及。这一做法,开了党报一版刊登广告之先河,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除此之外,报纸还加大房地产的宣传报道,试刊第五期还专门开辟了房地产专版,对深圳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详细调查报道,成为国内首家开设房地产专版的报纸。这一专版的所有稿件,全部由我和张黎明负责采访写作,由我负责编定。同时,报纸还率先开辟世界经济专版、“港澳市场”专栏,对国际市场的金融、证券、商品、房地产等进行介绍和报道,受到企业和经济界人士的欢迎。

在经过1981年6月6日、6月20日、8月8日、9月9日和12月24日共计5期试刊后,《深圳特区报》于1982年5月24日正式创刊。与试刊时借用旧仓库作为办公室不同,这次,报纸则正式诞生于通心岭最高处的宿舍楼第十一幢。

当时,市委市政府为了支持报社的宣传工作,下定决心,将刚刚竣工的市委宿舍楼第十一幢拨给报社使用。该楼6层高,每层有3个套间,共18套房。但既要办公又要住宿,显然不够用。于是,我们在楼前楼后的空地上搭起六间铁皮房和一间大草棚。人事政工、后勤管理、广告发行等机构人员一律在楼前的铁皮房内办公。楼后的铁皮房和草棚则作为饭堂和会议室。在这里办公近一年后,报社就搬进位于市委大楼左侧新建的特区报采编大楼。

首任总经理 实干精神好

说到报社大楼的建设,就不能不提及报社首任总经理王玉明同志,如果没有他的积极工作,报社大楼就不可能这么快建设起来。为了报社大楼的建设,他留下一串串佳话。

在市委新大楼的卫生间等市长,便是其中之一。王玉明原来在惠阳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担任局长,1982年初调入报社。当时《深圳特区报》筹备正式创刊和报社大楼的筹建都在紧张进行中,而建大楼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要建设报社,当务之急是要有资金。当时,深圳百业待举,处处需要花钱。资金之紧张,可想而知。报社的基建款,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分期拨款,第一笔就同意下拨300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

王玉明上任后三天两头就跑到市计委追款,由于市里建设资金极端紧张,跑得再勤也还是拿不到钱。主管部门当时流行的口头禅:“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老王心想,光这样跑也不是好办法,可能还得市领导当面说一声才管用。于是,打听到市长在市计委开会那一天的上午,他便早早就在市计委门口的楼道转悠。市长开会中间出来上卫生间,老王也跟着进卫生间。因为报社的基建问题,他已经多次找过市领导,市长对他已很熟悉了。一看到他,市长就问:“老王,在这里干啥?”“等您呀!”“等我干啥?”“要报社的基建款呀!”“我不是早就批下去了吗?”“您以为批下去就能要到呀?计委江主任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老王这么一说,市长也被逗乐啦。“来,江兆新主任正好在这里,当面解决。”进去后,市长说:“老江,其他方面用钱推迟一下,先满足报社基建拨款,常委会已经讨论过的,以后就不用老王总往市里跑。”市长都说得这么透啦,江主任也只好满口答应,会想尽办法优先满足报社基建需要,一时间,让其他单位羡慕不已!

在大楼施工期间,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个矮个子老人(老王当时已年过半百),头戴草帽,或坐在那儿盯着施工,或在工地四处巡查。有时星期天也不休息,特别是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老王被晒得比一些工人还黑。报社一些好心的同志劝说老王不要天天泡在工地,他却说:“不盯紧不放心呀!”正因为老王抓得紧,深圳特区报大楼建筑才得以迅速推进,1982年5月破土动工,1983年6月,报社办公大楼封顶。在报纸正式创刊仅仅两年左右时间,报社员工就搬进了新的大楼办公,住进新宿舍。这也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

上面所述,仅仅是王玉明在报社创建时期的一个片段。但也可窥见他协助总编辑张洪斌为报社大楼建成、为《深圳特区报》的正式创刊和尽早出版日报作出了无可代替的积极贡献。

从试刊时老市委大院的旧仓库,创刊时的“铁皮房”,再到后来的九层大楼和如今的高层大厦,深圳第一份报纸的诞生和成长也同样见证了特区的发展历程。

(作者为《深圳特区报》原副总编辑)

编辑 李怡天

(作者:丘盘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