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深圳晚报》跨版介绍了歌手陈楚生在深圳的逐梦故事;
5月8日,《深圳晚报》把报纸变成“实体弹幕”,头版头条报道了花生们的炽热期待;
5月8日晚间,深圳晚报制作的“陈楚生专访原声实录”通过“深圳+”客户端、喜马拉雅(国内及国际版)、深圳晚报官方视频号、微博、“深圳+”小红书等平台上线;
5月8日,深圳晚报社授权印刷单位连夜加印3000份5月7日的《深圳晚报》。
深圳晚报与“花生”的故事,还在继续。“还可以加印吗?”“外地的花生也想要”“可以连着三天的报纸打包线上出售吗?”……当看到深圳晚报官方小红书“深圳Plus”评论区的呼声,正在办公室码字的小编坐不住了。5月9日,深圳晚报决定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新一批加印意愿。
4天时间,深圳晚报小红书粉丝群近800位“花生”火速集齐3000份!同时,深圳晚报官方微信的抽奖活动目前已有近3000人参与抽奖。
自5月7日,深圳晚报全媒体平台刊发《深圳口述史 | 陈楚生:心中有歌,人生有光,深港给我音乐创作养分》以来,微博上相关系列稿件均突破10万,2个话题破100万,其中话题#深圳口述史陈楚生#阅读量超167万,转赞评上万。
5月13日,经深圳晚报协调,印刷单位将连夜再次加印3000份5月7日的《深圳晚报》。即日起,3000份5月7日的《深圳晚报》将以自提或者邮寄的方式陆续抵达全国各地粉丝手中。
“深圳与花生双向奔赴了”“我也想要一个这么宠花生的官媒”“感谢深圳晚报,会好好收藏这份美好”……正如网友所说,一份报纸不只是新闻载体,更是一座城市对奋斗者的温柔回应;一群粉丝的炽热期待,也能将报纸变成珍藏品。
这场持续7天的“双向奔赴”证明:当纸媒通过社交平台倾听用户需求,印刷品便能转化为有体温的情感连接。那些被小心收藏的报纸,终将成为数字时代弥足珍贵的情感琥珀。
深圳晚报记者 高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