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曾兄
作者:潘之江
音频制作、技术处理:邬运河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录音时间:2023年10月8日
//
读一首诗,品一盏茶,寻一份静,走进曾兄靓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及朗读的心得体会。
黄菊晚兮露珠寒
潘之江
寒露节气乃至于整个九月,都是菊花的主场,露润花开,花共露明。大多数年景,重阳节就在寒露这个节气。人们会在这个时间,登高登山,旅游回乡,看江山风物,和朋友把酒言欢。所以这段时间,仿佛都是品赏菊花的“盛宴”。
在古今的诗人中,满地带露的菊花,满目金秋的美景,都是写菊花的好题材。但唐朝诗人戴察与众不同,他的《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却专门写了寒露时节的露珠。“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晚秋下的露水,多在后半夜和凌晨,这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要观察寒露时节的露水,就得守候一个通宵。因为戴察家庭贫寒,他看秋露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的诗说,在月光下,从露水在梧桐叶上开始凝结,荧荧闪亮,晶莹剔透,寒冷中折射着五彩之光,但又担心在当风吹动的时候,它会掉落。
在晚秋冷萧的空气里凝结的露水,几乎能感受到露珠簌簌坠落的细小声音,仿佛让人觉得秋夜是那么地寂静而漫长。半夜里的露水,在空中凝结,覆盖了所有的草木,它润泽着万物。但又担忧太阳出来后,露珠会蒸发掉,失去了她夜晚那美丽的样子。在那最美的夜晚,有多少人真正看过或爱着晶莹的寒露呢?其实这是诗人在说寒露中的自己。
戴察寒露不写菊,是要有点勇气和观察力的。这是一个寒门士子秋夜的诉说,读后让我们感到诗人眼中的悲秋,是格外的漫长和孤独。《全唐诗》录存他的这一首诗,因为把寒露的露珠写得太生动形象,自然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唐代诗人戴察,是苏州人。他曾多次获得推荐,但因家庭贫困而没有成行,后来连赋税也无力承担。从另一个角度看,贫穷是不会影响艺术的生发。纵观中外,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大家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这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个道理。
朗读者 曾若明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作者 潘之江
潘之江,资深文化人,籍贯浙江绍兴,正高职称。早年在浙江工作,1993年调入深圳。近年主要从事昆曲艺术、读懂中国画、辨证看艺术、24节气习俗等专题的研究。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一平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03
#读特小记者#小镇上的风景
乡间小路
01:04
俯瞰蚝乡湖公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10月2日拍摄于蚝乡湖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画面中能看到公园内有大片葱郁的绿地、波光粼粼的湖水,周边分布着多样的建筑,远处林立着高楼大厦,整体呈现出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生态之美。 据了解, 公园以"碧城枢纽·蚝乡新生"为设计主题,通过整合湿地景观、人行景观桥、生态驳岸等技术,形成水湿地、水舞台、水生岛、水花园四大功能分区。建设中保留原沙井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设置蚝壳墙、蚝壳水迷宫等特色设施,成为展示千年蚝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项目已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香港城市设计协会年度大奖等国际奖项。#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