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兄靓声|第101期:寒露原创散文《黄菊晚兮露珠寒》

2023-10-08 20:07
摘要

读一首诗,品一盏茶,寻一份静,走进曾兄靓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及朗读的心得体会。




朗读者:曾兄

作者:潘之江

音频制作、技术处理:邬运河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录音时间:2023年10月8日


 //  

读一首诗,品一盏茶,寻一份静,走进曾兄靓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及朗读的心得体会。


黄菊晚兮露珠寒

潘之江

寒露节气乃至于整个九月,都是菊花的主场,露润花开,花共露明。大多数年景,重阳节就在寒露这个节气。人们会在这个时间,登高登山,旅游回乡,看江山风物,和朋友把酒言欢。所以这段时间,仿佛都是品赏菊花的“盛宴”。

在古今的诗人中,满地带露的菊花,满目金秋的美景,都是写菊花的好题材。但唐朝诗人戴察与众不同,他的《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却专门写了寒露时节的露珠。“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晚秋下的露水,多在后半夜和凌晨,这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要观察寒露时节的露水,就得守候一个通宵。因为戴察家庭贫寒,他看秋露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的诗说,在月光下,从露水在梧桐叶上开始凝结,荧荧闪亮,晶莹剔透,寒冷中折射着五彩之光,但又担心在当风吹动的时候,它会掉落。

在晚秋冷萧的空气里凝结的露水,几乎能感受到露珠簌簌坠落的细小声音,仿佛让人觉得秋夜是那么地寂静而漫长。半夜里的露水,在空中凝结,覆盖了所有的草木,它润泽着万物。但又担忧太阳出来后,露珠会蒸发掉,失去了她夜晚那美丽的样子。在那最美的夜晚,有多少人真正看过或爱着晶莹的寒露呢?其实这是诗人在说寒露中的自己。

戴察寒露不写菊,是要有点勇气和观察力的。这是一个寒门士子秋夜的诉说,读后让我们感到诗人眼中的悲秋,是格外的漫长和孤独。《全唐诗》录存他的这一首诗,因为把寒露的露珠写得太生动形象,自然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唐代诗人戴察,是苏州人。他曾多次获得推荐,但因家庭贫困而没有成行,后来连赋税也无力承担。从另一个角度看,贫穷是不会影响艺术的生发。纵观中外,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大家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这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个道理。



朗读者 曾若明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作者 潘之江


潘之江,资深文化人,籍贯浙江绍兴,正高职称。早年在浙江工作,1993年调入深圳。近年主要从事昆曲艺术、读懂中国画、辨证看艺术、24节气习俗等专题的研究。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一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