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兄靓声|第99期:秋分原创散文《夜听窗外秋雨声》

2023-09-23 16:12
收录于专题:曾兄靓声
摘要

读一首诗,品一盏茶,寻一份静,走进曾兄靓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及朗读的心得体会。




朗读者:曾兄

作者:潘之江

音频制作、技术处理:邬运河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录音时间:2023年9月23日


 //  

读一首诗,品一盏茶,寻一份静,走进曾兄靓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及朗读的心得体会。



 夜听窗外秋雨声

潘之江

秋分这一天,居于秋季90天的当中,平分秋色,这是对秋分最好的注解。秋分过后,气温迅速降低,于是就有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古以来的文人都有悲秋之思,凄婉优美的诗句,大都是借秋风秋雨,有感而发。面对同样的秋景,文人笔下的描写各不相同。“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楚客秋江上,萧萧故国情。”多少年来,人们从诗篇的秋雨中读出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情调,不一样的思绪,和不一样的感受。即便不读书,听听秋雨也有一番滋味。

当然,我心中最喜爱的还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整首诗说出了诗人在秋雨之夜的思念心境。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晚年因病退职还乡,笃信佛教。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他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在晚唐独领风骚。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句,被人们传诵至今。我一直把他当作最伟大的悲情诗人,而无限崇敬。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只有在飘逸节律的秋雨中,你才会感受到那份意外的清静,听到别样的音韵律动。秋雨来了,有情人心上的孤单和寂寞都已随秋风而去,因为他们找到了和秋雨互相诉说自己心思的机缘。秋雨蕴藏的意境美,与饮食男女无尽的思念美是同样的。此时,诗人的感受更为深刻。



朗读者 曾若明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作者 潘之江


潘之江,资深文化人,籍贯浙江绍兴,正高职称。早年在浙江工作,1993年调入深圳。近年主要从事昆曲艺术、读懂中国画、辨证看艺术、24节气习俗等专题的研究。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陈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