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被称为绿色的“活化石”,是岁月流逝、人世更迭的见证,也是古村落记忆与乡愁的见证……
从光明区新湖街道北部的公常路向东北出发,经过红砖绿瓦、高楼耸立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由辅路向西北拐入,经羌下二路至北岗路三岔路口,入目所及,有棵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的古榕树静静立于羌下村。
树下有碑石,上书:“国家三级古树 编号:02070010 榕树 桑科 树龄 约180年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字样。
可以想见,大约在1834年即历史上的清道光十四年,羌下村的先祖在此亲手栽下这株榕树,祈盼村子风调雨顺、平安顺遂,祈求村民身体健康、家庭和睦。189年后的今天,古榕树犹在,羌下村亦犹在。
古榕树树冠庞大、枝叶舒展,层层叠叠的绿叶宛如遮天蔽日的绿伞,风吹过,叶片们簌簌作响。同树下乘凉的老伯们闲聊,他们说羌下村其实个移民村,村民多为东南亚归侨。
关于村名“羌下”,他们自豪地说出祖辈们口口相传下来的三种由来:一说同“姜下”,建村时此地长满山姜故而得名;二说同“冈下”,“羌”是“冈”的谐音,羌下村依山而建,如今村子里依然可见原来的地势地貌;三说“羌”是一种鹿科麂属动物,别称“吠鹿”,广东人称“黄猄”,台湾人称“山羌”,“羌下”之名缘于此村经常有“羌”从附近山上下来觅食、饮水。
村子东头是已经对外开放一年多的羌下公园,里面设有栈道、休憩亭和儿童玩乐区等休闲设施。站在小山包上往西南望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红砖楼掩映在青山绿树中。
走进村子里,时光仿佛走得很慢,古民居组成的巷弄安然沐浴在阳光下,粉刷一新的墙壁上也都绘上了壁画,古朴与新意结合,古榕树依然静静站立在那里,默默守护着羌下村和村民们。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