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为何是它?

南方+
2023-09-06 11:13
摘要

已经坐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的大湾区,为何还需要河套合作区?换言之,四个平台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

在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发布两周年之际,9月5日国新办举行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简称《河套规划》)新闻发布会,向外界释放了关于河套合作区的诸多利好。

算上去年印发的《南沙方案》,这已经是两年时间内,中央高规格出台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的第四个建设方案或规划。

已经坐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的大湾区,为何还需要河套合作区?换言之,四个平台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的回答是:“河套在这四个平台里面的面积最小,但其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

那么,河套合作区在规划、建设方面有何深意?如何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又将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怎样的新动能?

为何是河套合作区?

随着《河套规划》的发布,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

其实,关于河套合作区的规划早见端倪,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深圳河的治理。深圳河是深圳与香港的界河,一遇洪水便宣泄不畅,极易形成洪涝灾害。20世纪90年代,深港协同治理河道,形成了今天的河套地区。

翻开2019年2月18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一章中,依次为“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分别对应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平台,而在第四节的“发展特色合作平台”中,已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合作区的全名正式亮相。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认为,河套合作区成为大湾区第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河套横跨深港两地的独特区位条件为两地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有利于深港两地创新资源的汇聚;

二是深港两地为河套合作区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且在合作体制机制上展开了深度协调合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河套合作区作为深港两地科创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其建设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相呼应,有利于香港更深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时至今日,深圳园区开发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香港特区政府也将继续积极推进园区设施的建设,并在未来数月陆陆续续公布更多的细节。

河套合作区与三大平台有何不同?

小而精,跨境、跨制度、国际化,科技属性突出,这些“标签”让河套合作区脱颖而出。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看来,河套合作区“独一无二”,战略价值突出。

其一,小而精。

相比较120.56平方公里的前海合作区、106平方公里的横琴合作区,以及总面积约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河套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个位数”量级的平台——

河套合作区面积仅3.89平方公里,包含了3.02平方公里深圳园区和0.87平方公里香港园区,拥有福田口岸和皇岗口岸两个跨境陆路口岸,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最直接对接点。

“我国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不能一下放开,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先行先试。河套合作区‘小而精’的特点,正适合以‘小范围安全先行试验’带动‘大范围高效辐射发展’。”汪云兴告诉南方+记者。

其二,是跨境。

如何把“制度之异”化为“制度之利”,是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探索的方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因其“一河两岸”的天然格局,造就了独特的区位条件,具备突出的制度优势。

“深圳(内地)与香港‘跨境共建’,是河套合作区不可替代的特点,令其成为粤港规则机制深度对接的绝佳平台,也是中国衔接国际科技体系的重要战略通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刘雪菲说。

汪云兴表示,河套合作区具有“跨境、跨制度、国际化”的特征,具有融合“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深圳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接下来可在科研人员跨境便利流动方面积极探索突破。

其三,是科技属性突出。

河套合作区是目前在大湾区内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也是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点两廊”空间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极点。

正如发布会上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所言,接下来,将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团队在园区落地,支持开展基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科研攻关,打造原始创新和重要的新技术策源地。

将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什么?

《河套规划》公布后,深圳园区“三大定位”亮相: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这三大定位分别体现了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汪云兴认为,河套合作区将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大湾区其他区域共同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科创“超级实验室”。《河套规划》提出了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三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将为香港巩固产业优势、加强实体经济起到引擎带动作用。

杨永聪则表示,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科技创新生态能级、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汪云兴认为,河套合作区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打通技术成果转化链条,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实现高质量跃升,形成完整的科技产业创新闭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图片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为何是它?》)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