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任宪平 孙迪
一言一行皆素养,一点一滴筑文明。城市因文明而生,也因文明更富魅力。
近日,记者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走访时发现,电子屏幕、广告机、易拉宝、展示架和海报上滚动播放、集中展示了“打造城市文明典范 建设现代文明之城”“讲文明树新风”“你文明 我文明 鹏城更闻名”等公益宣传内容,门口的红叶盆栽植物映衬着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蓝色景观小品,令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深圳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浓厚氛围。当然,中心所做的文明创建工作还远不止于此。
完善规划设计,
以“小窗口”折射“大文明”
来到中心西厅,工作人员蔡轶桦告诉记者,这里目前采用综合受理模式,将民生、经济、基建三个业务链条整合起来,市民到任何一个综合受理窗口都可以无差别办理所有进驻中心事项的业务。综合受理窗口前台的工作人员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直接管理,后台卡座为各审批部门的首席代表团队或工作人员,负责业务的审批、交接及疑难问题解答。中心还选定相对封闭的场所设立了投诉协调室,加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牌子,配备专职投诉协调人员,办事人可与专员面对面交流,形成群众表达诉求、专员沟通协调的快速响应机制。自2月1日上线至今,市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经受理140单业务,协调处理了126单。
西厅34号窗口是为方便军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优先办理业务而开设的绿色通道专窗,安装有“聋听交流智能助手”,上面显示着“呼叫手语翻译”“语音文字转换”“3D手语服务”等功能界面。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记者看到,这台机器能够通过拨打实时音视频通话的方式在90秒的时间内“召唤”出手语翻译员,远程提供在线手语翻译服务,帮助前来中心办事的听力语言障碍人士与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双向交流,自上线以来,已为近百位特殊群体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无障碍轮椅与活动服务台位于34号窗口旁,“只要申请人有需要,即可将相关无障碍设施送至身边,做到服务前移。”蔡轶桦介绍道。
除正常办公时间外,中心还在公共服务厅开展延时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12:00-14:00、18:00-20:00以及周六上午的9:00-12:00,响应企业和群众错峰办事的需求。
“管家式”服务
让有需要的市民“宾至如归”
中心里,党群书吧休憩阅读、爱心雨伞借用、充电宝租借、应急药品供应等便民服务随处可见,母婴室的墙壁上贴有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科普专栏,室内配备便民饮水器、洗手池、婴儿护理台、婴儿床、儿童帐篷、奶瓶消毒器、婴儿纸尿裤、儿童读物、摇摇马、积木、玩偶等设施及用品,并在儿童玩耍区搭建了一圈围栏。
记者还在中心内外的公共场所查看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停车场内设置了服务站,遇到残障人士会有专人主动指引到设有安全扶手和低位盲文按钮的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停车位面积比普通车位面积大,有明显的“残障人士轮椅”图案并放置了无障碍专用车位的标识牌;无障碍洗手间安装了带扶手的坐便器、洗手台、婴儿护理台等设施,无障碍洗手间外的走廊配备了AED仪器(自动体外除颤仪);无障碍通道上方有明显的无障碍标识,并提供了2个帮扶电话供有需要的残障人士拨打。
“志愿红”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目前,深圳注册志愿者已达351万人,深圳平均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位“红马甲”,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停留在需要帮助的市民身边。中心与市志愿者联合会(市义工联)合作引进的志愿服务U站靠近大门口,每进来一名市民,便有身穿红马甲的义工上前询问对方需求,提供业务咨询引导、道路问询、辅助打印复印等服务。据了解,U站于2019年8月成立,站内现有志愿者近2000名。服务时间为工作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45,每个班次有四名志愿者,日均服务市民群众1200人次。
记者看到,中心不仅在U站前台放置了“对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的牌子,还在U站旁的公用电脑中设置了几台无障碍信息服务电脑。一名义工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照片,她曾数次引导过盲人来到无障碍信息服务电脑上查询信息。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服务企业群众的一线窗口,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部位。接下来,我们会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测评指标作为常态化工作目标,从细微处入手,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大提升,以文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助力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管理行政部部长廖舒灵表示。
(原标题《外修“颜值”,内炼“气质”——深圳市政务服务中心“靓”出利企便民“文明范儿”》)
编辑 王子烨 许家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田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