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
佛山日报
2022-12-26 09:15

12月23日,2022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在广西北海举办,会议审议通过新一批联盟成员名单。佛山和香港、杭州、温州、茂名、钦州一道,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以下简称“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联盟城市总数增至34个。

“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重点培育项目。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以及海丝陶瓷货物的重要生产地,佛山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朋友圈”,有助于加强与联盟城市、海丝沿线各国开展文明对话、友好合作,用国际视野讲好佛山故事,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佛山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文化赋能文化遗产资源传承,打造优质的岭南广府文脉保育体系,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加快推进佛山岭南广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让佛山在世界城市中更加亮眼。

文头岭障焰柱斜坡龙窑(自南向北)。

“三个一”路径挖深护好用活本地海丝历史资源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也是由当时东西海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持续2000多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为实现海丝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持续发展,“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于2018年成立,通过规范海丝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监测管理、宣传推广和合作交流等工作,推动形成关于“海丝”跨国文化线路的国内和国际共识,发挥海丝遗产在促进和支持“一带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核心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持续推进申报潜力点的价值研究与保护展示。此次扩容接纳佛山等新成员,意味着海丝遗产的研究场景和视角将不断丰富,更进一步推动海丝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奇石窑址周边采集的酱釉大罐残件。

佛山全票通过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该消息。他谈到:“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度参与陆海贸易循环,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佛山与省城广州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广佛同城有着深厚历史基础。尤其是佛山陶瓷源远流长,弛名中外,唐宋以来就在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跟广州城的互动中共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活动。”

据史籍记载,宋代以后,佛山产的陶瓷器、铁器、丝绸、白铅等产品畅销海外,是海丝贸易的“硬货”。在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东西方互通,加上陶瓷、冶铁、纺织等手工业的兴旺和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佛山成为较早实现商业化和市民化的城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四大聚”,又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齐名为我国“四大名镇”,逐渐成为影响巨大的岭南经济都会之一,并延续发展至今。

近年来,佛山文化文物部门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推进以奇石窑址、文头岭窑址为重点的“海丝”史迹的保护利用。2021年,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佛山市、区两级相关文博机构,对奇石窑址、文头岭窑址开展调查与发掘工作。结果显示,在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发现了宋代少见的平焰式斜坡龙窑和障焰柱斜坡龙窑,出土大批层位明确的器物标本,结合前期考古调查资料,综合运用类型学及科技考古方法,确认了“南海I号”等东南亚古代沉船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堆层出土的酱釉大罐等器物产自奇石窑址和文头岭窑址。此系列重要发现,深化了海上丝绸之路产品生产、使用、流转三大历史场景,极大丰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内涵。

调查发掘工作现场。

“近两年,奇石窑址、文头岭窑址的考古工作印证了佛山作为海洋贸易陶瓷产地、广州贸易中心与‘南海I号’南宋沉船之间的直接联系,为我们展现了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佛山陶瓷从生产到港口贸易,再到随船出洋的全过程。”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肖达顺说。

“佛山作为历史上的手工业名镇,载誉海内的‘佛山造’手工业商品是联结佛山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媒介,奇石窑与文头岭窑的考古发现真实照见了佛山人在中外陶瓷贸易的供需博弈间,如何灵活应对、调适,务实地赢得天下‘四大镇’的荣耀。”佛山文博工作者李旭滨认为,佛山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有利于日后科学规划奇石、文头岭两窑址的保护与利用,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考古实证材料与结论将有力充实佛山“千年窑火”的历史,精彩呈现佛山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多元而紧密的历史联系。

文头岭窑龙窑遗址。

申请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是佛山做好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的阶段环节。佛山市副市长周紫霄表示,下一步,佛山将以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为契机,积极参与“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依托考古发现,继续挖掘佛山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潜能,扎实开展奇石窑和文头岭窑等“海丝”史迹的保护与研究。佛山将以“三个一”路径挖深护好用活本地海丝历史资源:统筹一系列研究成果,深化调查研究,明确奇石窑址、文头岭窑址及相关窑口的分布范围和发展序列,理清生产技术交流传播和贸易路线等关键问题;建设一批遗址公园,以优化窑址保存环境为先导,规划开展文头岭片区改造,建设遗址公园,推进奇石窑片区森林公园建设;策划一批主题展览,依托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平台,策划系列主题展览,讲深讲透讲好海丝故事、佛山故事,唤起全社会对海丝史迹保护的关注与支持,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贡献佛山力量。

奇石窑出土的四系酱釉罐。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擦亮岭南广府文化标识

佛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聚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保护文物才能令这块金字招牌永葆闪亮。

“不仅仅在奇石窑遗址、文头岭遗址的考古研究上,佛山其他区域的考古成果也颇为丰富,如高明区古椰贝丘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海区西樵山水下采石场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桑园围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实现佛山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崇正社学遗址、青峰岭遗址等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取得重要新发现,特别是青峰岭遗址发掘的汉墓中首次出土本地漆器。”肖达顺评价道,佛山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因为有着丰厚的文物遗产资源,更基于佛山数十年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不断加强本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价值提升,形成文物“升级”梯队,全面展示佛山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

奇石窑制陶作坊遗迹。

2018年以来,佛山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顺利实施东华里古建筑群、佛山祖庙等3个国保工程,金楼及古建筑群、灵龟塔等15个省保工程,区家庄、任围等62个市保工程,配套推进贞女桥、周鉴井等14个文物点环境整治工程。同时,妥善实施佛山祖庙(灵应牌坊)、西山庙等抢险加固工程,高质量完成清晖园、谭平山故居等重要文物点的安全防范工程,佛山祖庙、清晖园安防工程被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评为样板工程。

为将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佛山积极完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编制报批,加紧《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修订,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树根本、立总规,实现文物由清单式管理转变成坐标式管理。同时,依法推动全市449处文保单位落实“四有”及划定“两线”全覆盖,落实文保工程及“两线”范围内建设工程事先审批,守住保护文物本体安全、关乎文物存留延续的“生命线”。

据统计,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14处,其中国保8处、省保54处、市保291处;市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13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50项;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类153家,美术馆类96家,已备案博物馆28家,全市博物馆总数居全省第三,非国有博物馆已备案数量居全省第二。

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佛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以文旅融合思路推动古建连片集群活化,完成70条古村活化升级;串联乡村文物成功打造9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松塘及逢简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旅游村,长岐、小洞等9条村获评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佛山祖庙、南风古灶、清晖园获评为4A景区,梁园、碧江金楼获评为3A景区。

另一方面,用好革命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遴选“佛山十大红色文化名片”和“佛山优秀红色文化名片”;串联革命文物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发“革命精神精武传承”等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策划佛山红色文化E地图打卡活动,搭建可便民搜索的“红色地图”;办好文化遗产宣传月、博物馆文化周等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活动,转“识”成“智”,生动讲好佛山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文头岭探方清理出来的障焰柱和窑壁、护窑墙。

文头岭窑Y1北侧窑壁(自东南向西北)。

深化文化赋能打造优质的岭南广府文脉保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粤剧、剪纸、木版年画、香云纱染整技艺……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保留了大量具有珠江三角洲特色和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下,佛山非遗历尽岁月仍熠熠生辉。

“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是我们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推动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必由之路,我们责无旁贷。”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觅浔说。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既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时代背景下,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将加强对岭南广府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展示岭南广府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千方百计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用“软实力”鼓足发展“精气神”,在保护传承中实现更大发展。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和灵魂,它以各种方式沉淀和保留在街巷建筑、遗址古迹等文化遗存中。处理好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让岭南文化根脉在佛山城乡建设更新中得到接续,至关重要。未来,佛山将加强文物管理、挖掘文物价值、有效利用文物,打造一批文化IP,加快出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为全市非遗的有效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实施好岭南广府文化“双创”行动,抓好梁园、南风古灶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配合落实好全市古村落活化升级任务,实现岭南广府文脉有效传承。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对此,佛山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将陆续查清革命文物资源状况,及时公布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名录,策划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讲好革命文物中的思政课,推动佛山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旅游线路,挖掘提炼传承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

为了打造更多优质平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在实现了博物馆之城“双驱双百”目标的基础上,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将继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围绕“建、用、管、服”四个方面推动规划落地见效,抓好佛山陶瓷文化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新馆等重大项目建设,活化东华里古建筑群建成一批特色非遗及高端艺术体验馆,谋划新一批申报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活起来、传下去。

文/佛山日报记者卢丽华、束维 通讯员胡建中 图/通讯员供图

(原题《佛山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克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