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观 | 主流媒体在应对疫情谣言传播过程中的 社会职能研究
2022-12-02 10:4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张宏伟  邓雪薇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互联网空间众声喧哗,谣言四起,权威性强、公信力高的主流媒体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研究发现,面对疫情防控期间的谣言传播,主流媒体在净化信息空间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起到了较好的守望社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   谣言传播   主流媒体   社会职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们通过主动搜寻各种信息缓解焦虑,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紧张情绪非但没有被疏解,反而愈发明显,这与互联网的匿名性、信息冗杂性等特点导致的猜忌、怀疑、不实信息充斥络,使谣言拥有了更“广阔”天地的状况有关。尽管利益相关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直接发声辟谣,但辟谣效果会因为准确信息缺乏、不能覆盖更多公众而大打折扣。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考验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考验各国媒体的专业能力。

那么,我国的主流媒体作为权威性强、公信力高的媒体代表在应对疫情谣言传播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在辟谣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优化?本文试图分析、反思和探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谣言的传播特点

谣言历来与突发公共事件如影随形。桑斯坦认为“谣言是通过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进行传播的,即信息流瀑和群体极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谣言的传播也基本符合这两个过程。此外,所谓意见领袖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信息流瀑:沉默螺旋下的广泛传播

信息流瀑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有多数人相信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这件事一无所知的时候。信息流瀑在现实社会当中经常出现。当然信息流瀑也并非只是传播谣言,很多时候也传播真相。不过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信息,正如在疫情暴发初期,惊慌失措的人们更愿意给这场影响千万人的疫情找一个具体的、可以被谴责的对象,于是就更愿意相信带有阴谋论的谣言。

而同样处在流瀑当中的还有一些网民,通常不会表现出自己对于谣言的怀疑,基本保持沉默。在信息流瀑和沉默螺旋的共同作用下,谣言产生更大的威力和破坏力,引来更多的追随者。

(二)意见领袖: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声量扩大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分化越来越细,触及知识盲点的领域,“智者”(意见领袖)也难有较好的分辨能力,而桑斯坦所说的智者大致可以对应到互联网时代垂直媒体领域的“大V”“博主”“网红”,他们拥有众多的粉丝和追随者,其无意间的转发和表态,对谣言传播都是一次强有力的助推。

(三)群体极化:从众效应下极强的破坏力

群体极化是指持有相近观点的人在一起讨论之后得出的观点往往会比之前的观点更加极端。当人们认为有不公平的事件发生时,群体讨论会强化这种认知并让人们变得更加愤怒。人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为了避免群体压力,人们都不愿意成为群体当中的“异类”。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疫情的时候,恐慌就会被放大,而互联网又促进了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发酵。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谣言。在恐慌的社会情绪下,谣言让人们产生盲从的集合行为,从而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在突发社会公共事件中,人们经常因为自身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局面而产生焦虑,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如周裕琼所说,“谣言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内心诉求,通过谣言的传播过程在个人层面上可以缓解焦虑,在社会层面上可以获得认知、缓解矛盾”。因此在社会危机时期,主流媒体要发挥舆情监测的作用,对已经出现的谣言要及时处理,防止谣言进一步发酵。

二、当前主流媒体在应对疫情谣言传播中的社会职能体现

谣言不仅会误导受众,还不利于公共秩序的维护,阻碍疫情防控。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教育、社会预警的功能。在此次全民战疫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作出了积极贡献,起到守望社会的作用。

(一)及时发布信息,与谣言抢跑

疫情初期,新冠病毒特点、各地疫情形势、新增确诊病例等信息都是网民十分关注的内容,在此情况下,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是遏制谣言滋生的不二法门。如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开辟了《疫情通报》栏目、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成都无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小程序、财新客户端开辟了“新冠肺炎防疫全记录”专题等。

(二)专家提供科学选择

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涉及生物医学、政策解读、防控举措、物资援助和基本生活保障多个方面,专业性极强。疫情防控期间,主流媒体邀请钟南山、张文宏等权威专家帮助社会科学地判断疫情,有效地帮助普通民众了解防疫中的正确选择,为政府决断提供了参考。

(三)开通辟谣专栏,阻断谣言传播

新华社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疫情求证》专栏,网民可以将自己接触到的模棱两可的信息上传,后台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调查、求证和公开。该专栏还公开了网民比较关心的且已经得到证实的信息,以供网民查阅。这种形式既从源头上制止谣言的传播,还有利于了解社会痛点。新京报客户端也推出了辟谣集纳平台,方便读者查阅。

三、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主流媒体一般能做到对其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但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也会因失误而成为谣言传播链中的一环。

1. 未对信息进行二次编辑,导致受众误读

在此次战疫过程中,关于使用中药防控疫情研究的报道不在少数,如“双黄连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报道当中已经写明是“抑制”并非“预防”,但读者往往不会仔细阅读,所以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应当进行编辑并重点说明。再例如,天津大学研发出了口服疫苗,但是并没有进行临床试验,离上市更是遥远。然而有些报道并没有说明这点,只是对疫苗的效果和研制方法进行了介绍。以上可能是媒体无意为之,但这种“避重就轻”的报道确实误导了公众,对国内医疗研究和中医药在国民心中形象的塑造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2. 片面追求时效,误成谣言传播的“帮凶”

为了尽快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一些主流媒体在热点问题上片面追求发布时效,往往不经意间充当了谣言传播者。

3. 辟谣滞后甚至缺位,给予谣言传播空间

从此次疫情的谣言传播链条上来看,由相关方通过其官网、微博等平台直接辟谣的情况不在少数。其优点是时效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损耗,缺点在于影响力不足,辟谣信息难以在第一时间抵达更多的受众。主流媒体进行编辑转发有利于将辟谣信息迅速扩散,但囿于媒体定位、议程安排、相关方与主流媒体之间的线下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部分主流媒体转发辟谣信息稍嫌滞后和缺位。

(二)主要建议

完全依赖网民自身去甄别谣言有很大的难度,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要。以下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1.善用新媒体平台和工具,突出议题,做好把关

首先,微信、支付宝、今日头条、抖音、爱奇艺等平台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主流媒体可以将这些平台作为入口及时发布和转发相关信息。

其次,有不少自媒体专业性较强,主流媒体可以与其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最后,在信息负载、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筛选和把关仍不可或缺。主流媒体应借助不同平台的特点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辟谣,如善于使用新媒体实时热搜功能,将重要的辟谣信息提前进行议题设置,帮助民众了解真相。

2.运用对抗性或修补性报道方式,巧妙澄清谣言

面对谣言,主流媒体应当及时监测,并针对重要话题进行对抗性或修补性的报道,以缓和、降低乃至阻止谣言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例如,2020年3月21日,特朗普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力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联合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法,并且引用法国团队的成果证明该药物对治疗新冠肺炎有奇效。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的情况下,该消息还是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实际上,在监测到网民的关注点后,媒体应该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整合,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科普,帮助网民了解国内对羟氯喹的研究进展,以及药品的有效性,以对抗性新闻的报道方式,通过专业人员与用户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厘清事件的真相,澄清谣言。2020年4月9日,“羟氯喹和氯喹”被法国医学会以“样本太少,不符合学会的预期标准”为由予以否定,美国CDC也取消了羟氯喹和氯喹的用药指南。但关于该事件鲜少有国内主流媒体及时进行跟踪报道,更没有推上热搜榜单。这种对抗性或修补性报道的缺失,会让谣言的负面影响继续存在。

3.地方政务微博与主流媒体信息同步,尽快阻断谣言传播

在此次疫情当中,很多辟谣信息都是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官方微博直接发布。但是由于政务微博尤其是地方政务微博的影响力不足,且相对分散,真实信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传播。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时期,信息的迅速扩散和及时公开同样重要。可以搭建地方政府、地方媒体、主流媒体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第一时间助力辟谣信息传播,减小时间差,将谣言的危害缩减到最低。

[本文获得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号:19ZFG86001)、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杰出学者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号:DSJCXZ180411)资助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作者张宏伟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作者邓雪薇系北京水务投资中心党委组织部干部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