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王旭烽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中国人对于茶的喜爱甚至痴迷程度,可以说是浸透到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以至于有“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等许多耳熟能详的说法。诚然,茶叶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建构中的重要部分。聚焦茶叶的研究,以社科类作品居多,而以茶为主题的文学类作品则少之又少。就国内而言,真正将茶文化融入小说创作中的作家,王旭烽老师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望江南》便是这样一部巨作。
王旭烽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也是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学科带头人。可见对于茶文化主题的文学创作,作者作为茶文化专门研究学者,有着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既能够阐释茶叶的历史价值,又可以挖掘出茶叶的文学内涵。获得2000年茅盾文学奖的《南方有嘉木》《不夜之候》连同她另一部作品《筑草为城》,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茶人三部曲”。而这部《望江南》正是“茶人三部曲”的续作,小说以编年体的方式讲述了杭氏家族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64年冬将近二十年的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这部作品将茶叶融入历史,不仅是一部茶叶科普作品,介绍了茶叶生产、制作、存储、冲泡等丰富多彩的知识,更是一部杭氏家族兴衰沉浮史,书写了杭家各个家庭成员的爱恨情仇与喜乐悲哀以及各自不同的生命际遇与命运走向。
书中的杭嘉和是杭氏家族的“话事人”,不仅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大家庭内部的薄物细故,还负责杭家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人情世故的维系,是整个家族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这一角色也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或者更为贴近一些,更像《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作为整个家族的“中流砥柱”,杭嘉和在时间的长河中坚强地支撑着越来越脆弱的家庭结构。如果将杭家比作一棵茶树,杭嘉和毋庸置疑是这棵茶树的主干,其他家庭成员,无论是同辈还是晚辈,都是“旁逸斜出”的枝叶。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理想信仰,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奔赴迥然有别的命运结局。而其中有正剧,有喜剧,亦有悲剧,在一处不大的庭院内,上演了一出夹杂“痛苦与荣耀”的人物传奇与家庭史诗。
《望江南》人物角色多,时间跨度大,涵括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诸多有苦难亦有辉煌的历史事件。如果杭氏家族的人物命运是纵线,时局动荡与社会变革则是横面,纵横交错,谱写出一曲宛转曲折的家庭史诗,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部作品的创作,于我而言最大的感悟便在于我意识到小说中从来就没有边界清晰的断代史,尤其是中国,这个绵延五千年一直没有中断过文化脉络的民族,有的只是朝代更替间连绵不绝的人的心灵史、命运史,无论历史如何前进,文化如何演变,人世如何变迁,天地如何折裂,人的心灵和命运都是在连贯中进行的,中华民族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
《望江南》在刻画江南文化与茶人精神的同时,也浸透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照。个人史、家族史与国族史“三史融合”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的纵深感,以及时局变幻、物转星移所带来人世不再的沧桑感。这部小说的题名取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其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大概最能表达这种历史变幻、人事更替所引发的悲凉沧桑的心境吧。静下心来细细斟酌这部作品,你就会坠入到时而清新美妙、时而沉郁悲痛的小说世界中,与杭家人物共情共感。而小说所带来的阅读体验,也就像品茶一样,“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延伸阅读】
《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美]埃丽卡·拉帕波特 著 宋世锋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年1月版 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推动了全球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审视了人类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作者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中国茶文化,并让茶产业成为英国最早的殖民产业之一。
《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仲伟民 著 中华书局 2021年11月版 本书立足于全球史的视野,以茶叶和鸦片为切入点,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全面展现出19世纪茶叶与鸦片贸易的盛衰变化,并对茶叶经济与鸦片经济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度揭示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中的真实处境。
(原标题《个人史家国情尽付茶盏中》)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