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光明区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光明区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倾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光明科学城创新能级实现新提升。
——着力完善光明科学城发展机制。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建立健全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上级授权支持、市级政策促进、立法统筹保障的良好政策环境。编制光明科学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开展光明科学城设施布局、产业发展、市政配套专项研究。构建光明科学城指标体系。推动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运营主体实体化运作,高效推进大科学装置群“投建运转”。推动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水平。
——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建设重大设施集群,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关键设备、科研平台入驻启动,力争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精准医学影像等开工建设。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推进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等落地建设,促进中大附七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研究型医院与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型大学,支持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支持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力争将合成生物国际大科学计划纳入深圳市向科技部重点推荐名单。支持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主动承接省市重点技术攻关项目。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主攻方向,发布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攻关榜单,推动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努力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形成一流创新激励,确立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代表作评价制度,形成稳定支持长期研究、鼓励原始创新的制度环境。探索设立科研公益基金,支持战略人才围绕重要方向开展长期研究。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规划布局光明科学城创新集聚区。打造一流创新品牌,推出工程生物创新大会、院士进光明等若干创新文化品牌,组织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编辑 李依林 审核 谭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