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 | 论疫情之下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构建
2022-01-10 16:0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秦绮蔚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大量的感染与死亡,更对全球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其中一个风险因素是对感染群体的排斥,以及因此引发的种族矛盾与冲突。本文从疫情防控现状出发,基于“社会排斥”理论,提出“人文关怀距离”的观点,深度探究“人文关怀”背后的内涵,认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积极消除社会对感染群体和弱势族群的歧视排斥,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疫情防控和谐氛围。

【关键词】疫情  社会排斥  人文关怀  舆情引导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随着疫情的蔓延,截至2021年10月21日,全球确诊病例累计超2.4亿例,死亡病例超490万人。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全球经济明显放缓,国际关系、社会关系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大战大考一次次证明,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合作信任、资源共享,才有可能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然而,许多国家因未能很好地应对疫情,一再试图诿过于人,在寻找“过错方”的同时,对感染人群及弱势种族群体予以歧视和排斥,从武汉人、湖北人扩大到亚裔、印度裔,加剧了种族矛盾、国际紧张局势和地区冲突。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世界动荡变革期,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如何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差异,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以传播学视野,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经过现实观察与实证研究构筑“人文关怀”距离这一视点,认为社会和政府在强调疫情防控所需的隔离和安全的同时,更要考量背后的伦理与精神,以营造战疫期间“人文关怀”的舆论氛围,通过团结合作、互利共赢、携手战疫。

一、疫情中的“社会排斥”现象激增

“社会排斥”理论,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在1970年前后首次提出。在初次界定这一概念时,勒内认为老年病患、边缘群体、身体障碍者等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是受排斥的。至今,“社会排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心理学家对“社会排斥”的理解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受到其他社会团体或他人的排斥或拒绝,而导致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

同时,“社会排斥”的相关研究也存在诸多对立之处。部分研究认为,个体被排斥后会出现和社会重构良好关系的亲社会行为,例如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来获取群体身份认同。另一部分研究则主张,被排斥后,个体会出现回避心理和反社会行为,如攻击和欺骗他人、躲避与社会接触等。长期的社会排斥,会影响个体对排斥的差异性反应及其恢复反应,导致个体应对乏力和资源枯竭、无法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无助感,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和报复社会。

“社会排斥”的影响是否总是消极的,还有待商榷。不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历社会排斥后的个体,总是呈现出满足自身损失的需求反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弥补个体的损失,以及转变对社会排斥的不良认知,是减少社会排斥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自2020年以来,媒体的新闻报道让民众看到了世界各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形形色色的“社会排斥”现象。如Sky News的一组数据显示,英国警方在2020年1—3月接到260起针对华人的羞辱、抢劫、骚扰和犯罪破坏等事件,同时歧视华人事件比前两年激增了3倍。据《环球网》报道,《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愈演愈烈的反亚裔暴力》的文章,文章指出,自2020年3月开始,美国境内报告的有明显证据的种族仇恨事件超110起。2021年4月6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回答记者关于“美国亚裔遭遇暴力袭击”的问题时表示,他想起了《纽约客》杂志封面上一幅名为《晚点》的画,为这样的场景出现在美国而心酸。《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移民危机中的美墨边境:无人陪伴儿童被弃野外,收容场所人满为患》。这些反映出“社会排斥”现象的普遍性,揭示了对于“社会排斥”研究的必要性。

因此,基于上述文献,本研究立足于勒内·勒努瓦的“社会排斥”理论,以人文关注视野,采用理论构建结合解决方案设计的方式,力图解决人口歧视和种族仇恨等“社会排斥”问题。

二、新闻报道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如何全面打赢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战疫关键期,各个城市采取了特殊的封闭隔离措施。不少学者指出,隔离可能会给民众心理调适和后续的社会适应带来隐患。如被隔离者可能会出现从慌乱到恐惧的心理变化,长期隔离下产生的焦虑甚至需要心理辅导的介入。如何在确保公民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扩大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影响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合适的距离观念和正确的伦理价值?

与“社会排斥”相对应,“人文关怀”理念的普世价值愈加突显。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自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理念的一大亮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特别关心贴近人文精神层面等问题,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人文理念,在实践中表现出积极意义。

“隔离病毒,但是绝不会隔离爱。”2021年春晚小品《爱是桥梁》提醒公众,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需要彼此信任、同心抗击。面对复杂的形势,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民众承受着压力,需要多一些抚慰与关怀,而不是“歧视”与讥讽。文章《“谈鄂色变”干扰齐心抗疫大局》指出,“严格控制感染源确实很有必要,但人为地制造对立、制造隔阂,达不到有效防控疫情的目的,反而会制造‘次生灾害’,增加新的不确定因素”,“希望大家‘依法科学有序防控’,都能做正义和真相的守护者,而不是推波助澜制造恐慌和‘歧视’的人”;文章《嘴里喊着“武汉加油”,行动上却又歧视排斥湖北人?》认为,“善待湖北人,不能是一句空话。对他们的歧视、排斥思想,其实跟病毒一样可怕。”战疫期间,以央媒、省媒和市媒的党报为主流力量,聚焦组织动员、宣传教育、志愿服务、人文关怀,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相关报道,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尤其是充分运用新媒体矩阵,传递最新信息、最权威公告、最实用举措、最及时辟谣通报、最感人战疫故事,丰富传播手段,扩大传播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每个环节都贯穿着“情”与“义”,“人民”二字重千钧。如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整理的《战“疫”以来,习近平与多国领导人留下这些“通话记录”》、央广网《习近平国际战疫中的“情”与“义”》,从小视角切入,记录了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多国领导人的多次互动,传递出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折射出对生命的敬畏,注入了对人的关怀。

在众多的报道中,人文关怀作为和谐社会伦理价值得到体现。首先,“社会关怀”距离提倡“疫情无情人有情”,应当始终以非敌对视角审视不幸的感染者和弱势群体,规避个人隐私,淡化人物特征,弘扬人性美德,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舆论关注的首位。其次,“人文关怀距离”观点促使媒体和受众关注“道德人”的思考,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利益,强调对他人、社会的义务和奉献。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应当提倡自我隔离防护和人文关怀尊重相结合的思想,促进疫情高风险地区民众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民众之间相互理解、扶持的正能量。最后,提倡在国家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近期,在一些地方出现病例,我们惊喜地看到,对病例的人文关怀成为主流声音,传递正能量的报道成为公众热搜

参考文献

[1]杨晓莉,魏丽.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总是消极的吗?——影响排斥不同行为反应的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6).

[2]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5(3).

[3]百度百科“人文关怀”[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文关怀.

(作者秦绮蔚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主任记者)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编辑-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