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出版的2020年第5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题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文章。
文章指出,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举全系统之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围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课题,深刻反思,加强研究,总结疫情防控实践经验,系统梳理疫情防控各环节的薄弱点,抓紧补齐体系制度短板。
文章称,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控制、化解、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职责。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都很强的改革任务,既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救援体系,又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治救援、事后恢复、物资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设计,既要强化体系建设,又要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管理。其中,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中之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是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文章强调,突出两项重点任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密不可分,贯穿传染病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病原学检测、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方面,联通着“预防—控制—治疗”全链条、各环节,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是重大疫情防控的“主战场”。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方面,文章称,“一是强化监测预警。紧紧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二是完善功能定位。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国家和省级实验室检验‘一锤定音’的重要作用。强化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价、绩效考核等职能。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运作出发,支持市级整合辖区实验室资源、建成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允许省、有条件的市适当放开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县级层面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落实‘两个允许’,适当提高疾控人员待遇。”
强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方面,文章称,“一是加强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区域布局,建立传染病救治国家和区域医疗中心,完善从国家到省、市、县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传染病医院的投入,改善诊疗条件,加强综合能力建设,提高疑难重症传染病疾病的诊疗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完善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诊疗能力,提高传染病相关医务人员待遇。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布局,完善急救车辆(包括负压救护车)配备。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二是持续加强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建设,推动医联体内落实‘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政策,引导医联体内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满足重大疫情防控要求。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见习编辑 廖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