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圳”式担当 ⑤|对话朱天:深圳如何以制度、人才、地理为基,锚定赋能新增长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温静
09-30 15: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朱天教授是深耕中国经济领域的资深学者,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美国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职于美国第一芝加哥银行,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执教十年,2005年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桑坦德经济学教席教授。长期聚焦中国经济和企业理论研究,不仅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历程,更以专业视角剖析其发展逻辑。往返深港、扎根内地教学的实践,则让他对深圳从“无序起步”到“优质标杆”的蝶变有着最真切的观察。


制度、人才与地理,共筑深圳发展“铁三角”

回顾深圳45年的发展历程,朱天教授认为,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形成了“制度、人才、地理”相互支撑的“铁三角”,这三大要素的独特性与协同性,是深圳难以被复制的关键。

从制度来看,深圳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示范区”,得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规则,更早推进市场化、国际化与法制化。朱天教授指出,深圳的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先行,更融入了城市治理的基因——相较于其他地区,深圳政府效率更高,官员的执政理念更偏向市场化与改革取向,这种从改革开放初期便形成的“开放包容、服务导向”的官场文化,已深入政府体系与企业生态,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

在人才层面,深圳的移民城市属性是其最大优势之一。朱天教授观察到,深圳没有本土方言壁垒,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这种包容性打破了地域限制,吸引了全国范围内愿意投身改革开放、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与各类人才。他在教学中接触过不少深圳企业家,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带有“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正是创新与创业的核心动力。早期“下海”者、后来的科技人才汇聚于此,形成了多元且富有活力的人才生态,为深圳产业迭代提供了持续智力支撑。

地理区位则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天然助力。朱天教授强调,深圳紧邻香港的优势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港资通过深圳进入内地,同时深圳得以便捷学习香港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化视野;此外,深圳拥有深水港,为出口加工贸易提供了天然条件,早期蛇口出口加工区的快速发展便受益于此。

朱天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三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制度优势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活力激活地理区位潜力,而地理带来的发展机遇又反过来巩固制度优势,三者形成良性循环,构成了深圳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给市场“松绑”,让赋能成为深圳发展“加油站”

面对“深圳下一个增长点在哪”的疑问,朱天教授坚定回答:“深圳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市场自发成长的结果。”

在他看来,深圳未来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政府指定某个产业方向,而在于给市场“松绑”,通过赋能企业与企业家,激活经济内生动力。

朱天教授提到,深圳现有400多万商事主体,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华为、腾讯、大疆等龙头企业的成功,并非政府事前规划的产物,而是企业家在市场中不断试错、创新的结果;大量小微企业则如同“毛细血管”,为产业链提供配套,也孕育着新的创新可能。他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热门领域为例,指出没有任何人能精准预测技术革命的方向,企业的判断或许会出错,但市场会通过竞争筛选出正确路径,“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种试错机制正是市场活力的体现。

在政府角色定位上,朱天教授认为,政府应做好“服务者”而非“指挥者”。他强调,政府的核心任务不是“引领”产业,而是提供“基础设施”:

一方面是制度基础设施,如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持政策稳定性,减少对企业经营的不必要干预;另一方面是人才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如完善教育、医疗资源,留住并吸引更多优质人才。“不给企业添乱,让企业有更多自主权,让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他对政府作用的核心建议。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朱天教授分析,深圳人均GDP已达2.89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此时经济增长的动力必然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种转变并非抽象概念:就像消费者买车,从8万元的基础款转向20万元的高品质款;就像日常用的铅笔,从单一品类发展到数百种款式……质量的提升与品类的丰富,才是未来深圳经济增长的真正意义。他提到,近年来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下降,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未来深圳外贸增长的潜力更多在亚洲,如越南、印度等经济增速较快的地区,但无论外部市场如何变化,深圳的核心优势仍在于“对内夯实质量、对外保持开放”。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朱天教授感慨,深圳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敢闯敢试的人文精神,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认为,只要保持制度灵活、人才集中、开放包容的环境,深圳就能继续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锚定赋能方向,也正是在为这份“示范力”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温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