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 龙翔
2020年2月18日 晴
我们每个人在来武汉之前,都想象过即将要面对的困难,上前线、救治患者、避免在院感染……真正到达之后才发现,支援武汉的工作,不仅仅是医治患者。
在广东医疗队接管武汉东西湖客厅方舱医院A区和C区前,医院已收治了大量患者。前期患者刚入院,问题还未曾突显,待要陆续开展下一步检查治疗时,管理上的问题一下暴露出来了。其中一个最大的麻烦是信息系统。方舱医院都是临时建设的,因此患者管理系统,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不够完备的系统只能开医嘱,无法查看检查结果,以至于医生进舱后,面对患者时,诊疗信息都是空白的:这位患者做了几次核酸检测?结果是什么?CT的情况如何?没有这些信息怎么顺利开展下一步的治疗?一个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龙翔(右)和同事讨论医院管理工作。
我所在的方舱医院A区近600个床位,C区近450个床位,每一班医生要管理整个区的患者。由于缺乏信息系统支撑,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对患者管理和诊疗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舱内有的患者,因为医务管理跟不上,没有及时被照顾到,情绪就容易激动,我们医生这时也只能采取安抚措施,来平息患者的烦躁情绪。刚开始的那几天是最难的,每位同事都一边要开展医疗救治,一边要安抚患者情绪,大家互相鼓励着扛了下来。
要让一切尽快走上正轨,流程更新迫在眉睫。后来,我被调到了医务管理的岗位。
医疗资源紧缺是目前方舱医院面对的一道难题,核酸检测、CT拍片等检测每天都有固定的指标,而患者量又非常庞大,要消化掉这些存量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能用在“刀刃”上?经过讨论,我们医疗队成员群策群力,梳理了一套工作流程。例如已做过核酸检测的患者不必重复做,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在治疗一星期后再做一次检测,如果结果良好,那么隔天再复查一次……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为治疗过的患者做CT复查也有讲究。首先要先筛查出本身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以及肺部CT提示已明显改善的患者,让这部分患者尽快治疗康复出院,让床位流动起来,增加出院周转,这样可以收治更多的患者。
没有现成的信息系统,那就人工制表!我们花了两天时间,对舱内所有患者的数据做了整理。庞大的数据让人晕头转向,但也硬生生“啃”了下来。我们将信息制成一张大的流程表,每位患者做了几次核酸检测,CT结果如何,下一步要做什么,哪些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哪些CT提示明显吸收,都一目了然。虽然前期很艰难,当我们将密密麻麻的表格交到每个组组长手上时,他们如获至宝。做信息列表的时候,我们还要两个队员一起做,相互核对,以防出错。
患者收治进来后,医生需要对新患者进行识别、安排床位,为轻症患者开药、观察一周,有合并症的患者则要转到马路对面的金银潭医院治疗。
医护人员入舱后,还需要与我们在舱外的同事进行配合。前期拍CT都是在金银潭医院拍的,需要把在金银潭医院做的CT图拷贝到方舱指挥部的电脑里。医生入舱后,我们在外面与他们微信视频,今天哪几个患者做了CT,我们从电脑上调出他们之前的图片与最近的图片进行对比,用摄像头对着电脑屏幕,依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拍摄。然后舱内外的医生一同会诊,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好转?是否可以出院?
龙翔在手机上查看患者CT图片。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组员排班进行了优化调整。每天4个班次,每个班次6小时,我们联络了各个组组长开会排班,这样让每个班次的医护人员在值班后可以休息一天,方舱医院的医疗支援工作开始有序地走向正规。
虽然前期工作比较辛苦,在舱内工作的队员们更加辛苦,我想,在外面我们多做一点,把工作从管理角度理得更顺一些,他们在舱内面对患者的工作也会更轻松一点。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