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论 | 人民日报所呈现的深圳媒介形象研究

​杨月辉
2021-06-24 10:5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人民日报呈现的深圳媒介形象,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关系。

通过对人民日报1980年1月至2020年8月有关“深圳”的3437篇新闻报道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人民日报涉深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领域、媒体态度等,发现人民日报呈现的深圳媒介形象,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关系,基本上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分析出深圳现有的媒介形象,并对如何提升深圳媒介形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深圳40年  人民日报  媒介形象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权威主流媒体,其政治特性和社会公信力,能够赋予报道对象一定的媒介地位,对城市形象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深圳是中央媒体跟踪报道的重点对象,人民日报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深圳的态度,也决定了深圳城市形象的建构。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传播学研究常用的两种方法来展开研究,分别是内容分析法、大数据分析法。

1.研究样本

通过权威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关键词搜索“深圳”,共采集人民日报1980年1月至2020年8月有关“深圳”的3437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阅读”的方式,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

2.主要指标

根据研究角度,设置不同的数据指标,主要有报道时间、版面位置、报道体裁、报道主题和媒体态度。

二、数据分析

通过对1980年1月至2020年8月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标题+正文搜索“深圳”,再对数据进行清洗,共采集到3437篇相关报道。从信息来源看,有3254篇报道是人民日报自采的,保证信息权威性。此外,有174篇报道来自新华社,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等新闻通稿。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一)整体态势

1.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量3次高峰与重要历史进程相符

深圳40年来,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量共出现3次高峰,分别是1992年、2002年、2011年。其中,1992年的报道量最多,共有189篇,其中头版有49篇报道,足见人民日报对深圳的关注度。如1992年3月31日头版刊登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1992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引发社会舆论对深圳的高度关注。

此外,2002年是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量的次高峰,达到176篇报道,其中头版报道41篇。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2002年人民日报头版涉深圳报道中,“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外企”“跨国公司”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符合世贸组织要求,因此人民日报给予更多关注。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深圳通过举行大运会,向世界展示深圳改革开放成就。人民日报对此进行全方位报道,分析大运会对深圳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相关报道量达到161篇。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对深圳的3次报道量高峰,与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密切相关。

2.人民日报高度关注深圳,重要版面报道占总量的60%

人民日报各版均有过对深圳的报道。根据人民日报版面特点和重要程度,我们将1至5版约定为重要版面。通过数据分析,重要版面涉深圳相关报道共有2078篇,占总量的60.5%。其中,头版有473篇报道,约占报道总量的13.8%。

3.以消息、通讯为主,展示深圳社会经济改革成就

搜索结果表明,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体裁以消息、通讯为主。其中,消息共有2408篇,占总量的70%;通讯有801篇,占总量的23%。此外,在改革开放周年纪念、先行示范区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到来时,人民日报会在头版刊登相关深度评论文章。

(二)内容分析

1.“经济”类报道最多

通过对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共涉及七大主题(见图1)。其中,“经济”领域报道量最多,有1084篇,占比31.5%;“科教文卫体”紧随其后,有803篇报道;“社会”类报道有707篇,主要是反映社会民生、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内容;“政治”类有564篇报道,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深圳等。

图1:1980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人民日报涉深报道主题分析(单位:篇)

2.经济类话题正面评价较高

在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中,正面报道有2675篇,占比达到77.8%;负面报道有160篇,占比4.7%。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对深圳倾向于正面评价,肯定深圳改革成就。

通过对媒体态度与报道主题进行交叉分析,经济类正面报道有962篇,占该类报道总量的88.7%。科教文卫体类正面报道有554篇,但中性报道比例较高,主要是在深圳举办的学术论坛、体育活动较多。社会类负面报道有77篇。

3.近十年教科文卫体议题跃升为报道量最多的议题

我们以十年为限划分不同历史时期,整理每个阶段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量最多的两个议题。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头20年,经济议题报道较多,政治议题报道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从第三个十年及近十年来看,人民日报关注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政治、经济转移到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特别是近十年来,教科文卫体类报道超过经济议题,成为报道量最多的议题。

4.关键词“改革”“发展”贯穿始终,“创新”后来居上

图2 :人民日报涉深报道标题词频

通过对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标题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有15个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分别是:深圳(2393次)、特区(140)、发展(123)、改革(120)、经济(120)、中国(114)、举行(110)、企业(96)、创新(86)、建设(85)、国际(84)、文化(80)、公司(73)、海关(66)、城市(62)(见图2)。这些关键词反映人民日报采编涉深圳报道时的侧重点和兴趣点。

观察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关键词的特点不难发现,“改革”“发展”贯穿始终,“创新”后来居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发展”出现的频次都是19次,90年代出现的频次分别是20次、31次,近十年的出现的频次分别是43次、35次。2000年至2009年期间,“创新”(44次)出现的频次首次超过“改革”(38次)、“发展”(38次)。

5.人民日报下沉报道量较少,对深圳辖区关注度有待提升

通过对人民日报涉深圳报道文本分析,共有196篇对深圳辖区的报道,占报道总量的5.7%,下沉辖区的报道量有限。其中,人民日报对宝安区的关注度最高,有51篇报道,其次是南山区、龙岗区,报道量分别有41篇、35篇。

三、问题与建议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以来,人民日报侧重于正面评价深圳的经济建设,肯定改革开放成就。但对深圳辖区的关注度并不高,涉港澳台、生态环境类议题亟待加强。

当前,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逆全球化等问题。为了更好发挥深圳核心引擎功能,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尤其需要获得人民日报的支持。

1.应密切与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总部、地方站的联系,支持中央媒体记者深入深圳基层,下沉社会,挖掘深圳辖区正面典型,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2.提高议程设置能力。深圳地方媒体在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挖掘亮点,主动向中央媒体输出一些议题,塑造先行示范区、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深圳良好的城市形象。

3.树立风险意识,杜绝负面舆情产生。人民日报对深圳的负面报道集中于社会领域,各级领导干部应树立风险意识,提前预判可能的风险。

(作者杨月辉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深圳市中泓舆情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严偲偲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刁瑜文

(作者:​杨月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