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领域历来是两会期间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围绕围绕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民生话题,积极建议献策。
深圳“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表示,面对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深圳应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足马力,跑出加速度,把医疗、养老、住房等市民关心的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好,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先行先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深圳工作者,过一二十年后都要进入老年,将来深圳养老院的需求量很大,养老床位将面临一床难求。”市政协委员蒋道超建议,深圳要在民生领域先行先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在养老方面,要对养老设施建设及早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多建融合医院、学校和养老院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设施,并鼓励社会资本办高档的养老院。
发展基层医疗一直是深圳医改的重点,如何让患者顺畅地在社康和专科医院进行双向转诊?市政协委员周晓梅建议,深圳可以将社康设为独立一级医疗机构,让社康医生能了解全市医疗资源,为患者提出最合适的转诊建议。
“廉租住房是解决深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的一项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深圳的廉租房建设供应量不足、廉租房申请门槛过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市政协委员王琛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廉租房监管机制,切实有效的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同时,采取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供应,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中小户型住房面向社会出租,让每一户中低收入家庭都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今年新增病床8000张,规划在建养老床位4990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委卫生工委书记,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罗乐宣介绍,为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目标,今年将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增强市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罗乐宣透露,今年全市计划新增病床8000张,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新华医院、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医院、沙井综合医院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第三儿童医院、深汕人民医院、港大深圳医院二期、肿瘤医院二期,建成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香港名医诊疗中心等项目建设。
“总体而言,我市养老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现‘老有颐养’还有不小的差距。”市民政局局长廖远飞表示,目前正在集中力量编制养老服务中长期规划,今年将突出适度超前、科技引领,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稳步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建设10家示范性长者服务中心。全市目前养老床位12176张,规划在建床位4990张。
全年将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
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说,新的一年,市住房建设部门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而努力,为我市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他介绍,今年深圳将加大公共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全年将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建设筹集40万套目标,让各类群体对住房有良好预期。
张学凡强调,将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着力完善房地产调控体制机制。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增加住房供给,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持续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我市住房制度改革系列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构建完善的“1+3+N”住房制度体系,并落实住建部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试点方案,推进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
实现住有宜居,意味着必须提升公共住房规划建设标准。张学凡介绍,接下来要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施工、高水平管理服务,优化公共住房规划布局,完善周边的交通、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优化公共住房户型设计,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强化运维管理,选聘专业物业公司完善物业管理,为广大市民打造和谐、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
编辑 曹亮